张炜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上海交大论坛举行

来源:话匣子 作者: 时间:2019/09/16

 

 

文学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文明和文化的缩影。通过中外学者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张炜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上海交大论坛今天举行。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张炜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为国内外读者奉献了《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十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荣获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翻译文学日趋繁荣,包括作家张炜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认知,但就中国文化“走出去”整体而言,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任重而道远。要努力开拓新渠道,采用新形式,全方位在国际上推介中国文化,尤其是反映中国历史和当代变化的中国文学。发挥外语优势,外语界学者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生动的案例,阐释性文章,深度解释和传播中国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


  来自外语界和国外的学者更多地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探讨交流张炜作品的翻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接受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谢天振教授认为,中国文学要“走出去”必定得通过翻译。问题在于中国文学能否切实有效地“走出去”,其关键问题却并不在翻译,而在翻译之外。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的发言围绕文学标准而展开,他在谈及最近德国学者顾彬说中国文学落后,还在讲故事,其中没有人。这个问题其本质是一个文学标准究竟由谁来制定的问题。他以为必须由中国作家和中国研究文学的学者来制定。


  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以《古船》英译本在英语世界反响良好为例指出,中国文学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就是要培养、引导读者和市场,就要推出文学性强、艺术成就高和民族特色鲜明的好作品,而不是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或阅读市场的简单要求而在翻译中刻意增、改、删中国文学作品。


  上海交通大学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还谈到,外语学科在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制约中国学生从事中外人文交流、尤其是翻译的最大障碍是中文素养,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除了加强外语基本功之外,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