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中共建党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来源: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作者: 时间:2021/06/22

6月19日,“翻译与中共建党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杨咏曼楼召开。研讨会由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上海翻译》编辑部协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原副主席李虹鸣,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党委书记丁剑、常务副院长常辉、党委副书记朱一凡出席了开幕式。王宁、罗选民、何刚强等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发言紧密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高屋建瓴,精彩纷呈。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对会场进行实时直播,惠及广大翻译研究者、工作者和爱好者。 

  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周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将外语研究置于建党百年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研究,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的成就和特色,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打造具有扎实的翻译能力和技术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希望研讨会对融通中外,建设中国话语体系下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探索。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原副主席李虹鸣代表上海市科协向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共同推动翻译事业,在学术活动、翻译研究与教学、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成绩予以肯定。李虹鸣指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的始发地,一批有理想的青年和翻译家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等,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传播。她强调,迈进新时代,应进一步发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翻译研究、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注入不断前行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

  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对与会的各位学者表示真挚的欢迎与感谢,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特别强调了翻译学科将继续发挥语料库翻译学的传统优势,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前沿。他希望中国外语学人能加强学术探讨,增强国家翻译力,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上海交大人文学院院长王宁、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选民等八位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就翻译经典中的党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著作翻译、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先后做主旨发言。

  广西大学君武学者、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以“翻译经典中的党史”为题,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汉译,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经典作品汉译如何影响早期中国革命家的思想和革命道路选择,提出“没有翻译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强调“翻译盛则国家盛”,呼吁面对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政有机地融入外语教学之中,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何刚强教授在其报告中以中共先贤的诗篇为切入点对中国共产党如何传承、鼎新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讨论了家国情怀、舍生取义、天下大同等三大基因,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丰富诗歌素材,阐释了共产党创始人、早期共产党员“投身革命即为家”的拳拳报国之心、“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豪迈诗情。红色基因延续百年,贯四季而不衰,历时光而益固,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不断发展扩充,展现出无限生命力。新时代,我们更应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共产党先贤诗文外译为抓手,凸显共产党人的胸襟气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傅敬民教授,在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翻译和翻译研究进行了分析、描写与阐释。他强调应在史料的深入系统化、翻译人才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翻译理论话语的体系化方面下足功夫,深入探究,并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翻译批评理论做好翻译实践工作。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黄立波教授全面考察了一百年来毛泽东著作的翻译活动,并从建党早期、建国初期和1979年后的当代时期三个阶段展示了中国革命著作对外传播的历程。他指出,毛泽东系列著作不仅记述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也以其特色的语言风格奠定了当代中国政治话语的基本面貌。他呼吁,在当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外语研究,尤其是翻译研究,应融通中外,强化创新意识,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中国价值。 

  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潘卫民教授从国家翻译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毛泽东著作的英译之路,他指出毛泽东著作的外译活动历经个人译事到国家译事的转变,从国家翻译的层面,展现出文化自信,以政治标准为第一、以忠实为第一,强调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在保证规范、恪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同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保留中国语言中的生动形象,既兼容外来文化,又展示中国文化,通过翻译努力构建中国修辞、中国语意、中国叙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在报告中主要探讨了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回顾了文献译介工作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建构,阐述了翻译对助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作用,指出翻译在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时间“全球化”,以及将中国文化和人文思想推向世界的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于翻译实践与党史的交叉研究而言意义深远。

  同济大学许文胜教授对建党伟业中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探究,以翻译为切入点,梳理了用共产主义唤醒民众,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百年党史,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纲领、决议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共产党》一刊上面登载的译介作品,展现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列主义过程中的坚定政治信念与立场,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与研习实际上起到马克思主义的身份塑造作用,为今后的翻译史学研究带来颇多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刘华文教授的报告围绕“翻译的传播可及性研究”展开,提出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化、事件化的“四化”理论。他以《共产党宣言》的汉译为例,细致讨论了文本通过翻译影响译入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考查了翻译在社会性、形式性、语际现代性等诸方面的体现,寻绎不同译本的传播可及性程度差异,从翻译的角度回溯《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著作在百年建党史中的价值和地位,这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指明了可深入探索的方向。

  主旨发言后,与会者分成两个小组,围绕“共产主义与翻译”、“马列主义文献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译”等议题展开讨论。在各分会场,与会者纷纷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与见解,并与主持人及现场听众进行深度讨论与交流,现场气氛热烈。第一小组的圆桌会议上,先后进行了发言,主要针对《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等经典文献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围绕陈独秀的翻译活动讨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转变。第二小组的圆桌会议主要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中国特色词语翻译、译本传播研究等话题展开精彩讨论。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朱一凡教授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强调了翻译研究对党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并倡导学者思考和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外译的方式和途径。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