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何以成为一种现象?——第二届郑克鲁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沪举办

来源:社会科学报 作者: 时间:2021/09/23

译海一甲子,半壁法兰西。郑克鲁先生倾一生为一事,在学术、教学、翻译三方面成为当代学人的楷模。郑先生在学界之内得到大方之家的一致崇敬,赢得学界耆宿的广泛认可;在学界之外,郑先生早已家喻户晓,成为许多人在外国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方面的启蒙。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所说,郑克鲁先生造就了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上罕见的“郑克鲁现象”,堪称是跨界学者之典范。这令人不禁深思,是什么力量,使郑先生成为一种纵横天下的独特现象?又是什么力量,让郑先生成为译者、学者、师者三位一体的理想模式?9月19日,第二届郑克鲁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沪举办,向世人揭示了“郑克鲁现象”的奥义。来自全国四十个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一同就“郑克鲁现象”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刻讨论。

  纵观郑先生的学术思想,始终保持自主意识,立足中国文学文化的角度,站在国内学界的高峰,与西方学界平等对话,捕捉到时代变革的信号,是其得以引领学界、争取读者并成为一种现象的重要原因。郑先生在外国文学学术思想方面的前瞻性与敏锐性,铸就了“郑克鲁现象”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研究员认为,郑克鲁是我国学界较早发起冲锋的学者之一,郑先生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在当时引发强烈反响。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教授也在会议中指出,郑先生的批评之自觉,早在几十年前甚至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平视西方文艺理论。不仅如此,郑先生对于东方文学的真知灼见早已颠覆了以欧美文学为中心的世界文学,郑先生在主编《外国文学史》时便对亚非文学给予充分重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外国文学史的学理重构。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就郑先生的法国文学研究而言,郑先生穷尽中国法国文学研究的可能之地,是法国文学研究界难以逾越的丰碑。因而,“郑克鲁现象”在郑先生的学术思想上就已筑牢了其所在之本质。

  郑先生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一批的专家学者。同时,正如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所说,郑先生为后辈晚学们种下了文学的种子,塑造了真善美的灵魂。师者身份是“郑克鲁现象”的核心之一。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在评价作为师者的郑先生时曾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郑先生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有文化自信和批评自觉的学者,其著作成为一批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和学术记忆。在会上,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青岛大学李汝成教授等12名郑门弟子的发言,诠释了郑先生的师者风范。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后辈晚学中深入人心,他鼓励学生要做到“三多”:“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在具体指导学生写作时,又叮嘱学生“宁深勿广,忌大而全”,从实证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用一手材料说话。郑先生的治学理念和中国视角构成了“郑克鲁现象”中的重要一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身份,更成为“郑克鲁现象”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

  郑先生的著作多达47卷,总字数共计4000万字。其中,译著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郑先生是横跨译界、学术界创作界和读者群的跨界人物。他的译介思想饱含家国情怀,绝不翻译二流作家的作品,只将法国文学的精髓献给中国读者。“郑克鲁现象”,彰显了译者的责任与担当,突显了翻译家的学识与积累。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在会上指出,郑先生的翻译融合多元视角,取众家之长而不迷信权威,既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又获得了历史的认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偶然的。此外,郑先生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上根式非同凡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余中先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等在会议中均从郑先生的译本出发,一致认为郑先生在翻译的全面性、准确性与目的性上较其他译者更高一筹。正如上海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李维屏所说,“郑克鲁现象”折射出翻译家的理想模式。这正是郑先生为翻译界馈赠的宝贵财富。

  在一个地方高等院校出现像郑先生这样的大师,天下之大,有几人欤?只是主持人朱振武在闭幕式上致辞时发出的感慨。“郑克鲁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在当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中国需要何种高等教育、需要何种文学翻译、需要何种学术研究等问题,而“郑克鲁现象”为我们做出了最佳回答。本次研讨会旨在以“郑克鲁现象”为纲,立足中国文学文化立场,继承和发扬郑先生的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坚定学界的共同学术理念和学术理想,鼓舞后来者为构建世界文学文化新版图、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学文化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奋斗。

0
分类: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