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王华树:翻译教育如何迎接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译世界 作者: 时间:2020/03/23

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技术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引发了翻译界对翻译技术的讨论热潮。语言服务行业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翻译教育应该如何迎接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近日,《翻译技术简明教程》的主编王华树博士发表了一些关于翻译技术和翻译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他提到,翻译技术的推广发展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完成。下面就随Yee君一起来看看,王华树博士对翻译技术和翻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建议。


  MTI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15家培养单位到现在的253家,此数量当属全球最多。通过我们的调查反映出翻译技术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当前翻译职业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乎到未来MTI教育的发展大计。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供大家参考或讨论。


  一、革新传统翻译教育定位


  尽管全国有253家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但是绝大多数学校着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市场需求的翻译技术素养不够重视。如果翻译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未来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将可能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新技术盛行的时代,翻译硕士专业院校应及时响应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重新认识翻译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翻译教学观念,革新翻译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普及翻译技术教育,培养具备现代翻译技术能力的综合性语言服务人才。北京大学于2013年已设置“语言服务管理”方向,旨在培养懂翻译、懂技术和懂管理的语言服务人才(不限于翻译岗位,包括语言相关的多种角色,如技术写作工程师、翻译经理、双语编辑与排版专员、语言资产管理经理等);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也已经开设本地化专业方向,旨在培养语言服务极其欠缺的本地化技术人才,这些翻译教育专业创新举措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 


  二、完善翻译技术课程建设


  翻译技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MTI院校应广泛征求语言服务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的开课建议,根据不同年级,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课程体系,例如广外高翻已经开设了“语言服务管理”、“语言服务概论”、“软件本地化”、“游戏本地化”、“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等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同时增加具有时代特色的技术案例和实践,进而加强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


  MTI院校应从制度上打破传统语言类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翻译技术课程与翻译实践类课程的衔接。例如,在“法律翻译实践”课程中,适当要求学生借助CAT工具进行法律翻译,旨在让学生将翻译技术课程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多门课程的实践之中,帮助他们提前熟悉语言服务企业中翻译技术的应用环境,真正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在技术教学中,可采取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诸如国内外讲座、技术沙龙活动等隐性课程的作用,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可以是工作坊或沙龙。


  此外,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翻译高校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开发具有创新特色的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发新型的教学方式,如虚拟在线实习和移动教学等。在大数据时代,学习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译技术教师应将现代教育技术(如VR、AR)无缝整合到翻译技术课程教育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翻译技术教学效率。


  三、加强技术教学资源开发


  MTI高校应根据教学需求加强对教学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建立弹性的实验室管理和维护机制;还可借助实验室举办翻译技术沙龙活动,开展CAT软件教学培训或科研评测等,全面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教学资源云端化技术可将教学资源云端整合、存储和管理,不受教学活动时间和地点的影响,有条件的高校也可迁移到云翻译实验室和云端教学系统(如试译宝、YiCAT、译马网等),降低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性,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效率。


  翻译技术教师可与教育技术部门协同合作,基于翻译技术课程的特点和需求,定制化开发教学、实践和测试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和形成性评估机制。MTI高校可邀请本地语言服务专家或计算机学院教师参与翻译技术教学资源建设,也可通过网络众包模式建设翻译技术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库。鼓励校企共建教学案例库和项目库,逐步建立国家级的翻译技术共享资源库和示范性翻译技术实习基地等。


  此外,通过翻译专业教指委层面协调翻译技术教材指导和评价机制,摈弃传统翻译教材的弊端,设立翻译技术教材专项基金,鼓励翻译技术教师从教材使用者转变为参与者和研发者,开发适合不同年级的多模态的翻译技术教材,同时搭建与教材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四、优化技术师资培训机制


  教育部在2018年2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广大教师应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翻译技术教师更应如此,除了练就扎实的翻译技术本领之外,还要积极拥抱教育技术,开发新型网络课程,充分借助泛在学习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翻译技术学习与教学。


  翻译师资培训相关机构(如MTI教指委、中国译协、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等)应改变现场培训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和网络技术的优势。除现场培训,还可增设诸如MOOC、SPOC等网络化课程,如本次活动推出的公益课程,采用直播、录播、社区互动、智能终端APP等形式开展多模态、多元化的翻译技术培训;甚至深入到师资欠缺的高校,为其灵活设计课程内容和培训时长,将师资培训向常态化、项目化、定制化方式推进。MTI高校也可委派教师深入语言服务企业“实习”或“进修”,深入了解翻译技术应用流程和环境。长远来说,还应加强翻译技术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建共享型翻译技术师资库建设,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翻译技术师资资源共享。


  五、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发展


  语言服务业本质上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链条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系统失衡,这种连锁式的特征决定了语言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翻译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需要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融合和协作。


  教育主管部门或翻译协会从宏观政策上提供支持,搭建全国性的翻译技术产学研交流平台,有序开展全国翻译专业教育行业兼职教师认证工作。语言服务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求和人才需求,加强与高校在翻译技术课程设计、翻译技术课件和教材开发、翻译技术案例库和语料库研发、课堂教学、技术实习、技术论文写作以及技术岗位就业等多方面的合作。


  我们呼吁相关各方重新认识翻译技术在翻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产业链各方对翻译技术的认知和研究,积极探索行业技术发展规律、技术作用机制、技术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翻译技术最佳实践等课题,为翻译技术教学落地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希望多方共同努力,培育政产学研互补互动的教育格局,构建一个全新的翻译教育生态系统,促进翻译技术教育的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


  王华树,翻译学博士,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青年学者”,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翻译技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UTH、ALSP、Translation Commons等技术顾问以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上海翻译》等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翻译技术教程》、《翻译项目管理实务》、《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研究兴趣: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与本地化技术、翻译项目管理、术语管理。


 来源:本文作者王华树授权译·世界发布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