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践 | 从司法质询到AI翻译:5个真实案例揭秘翻译行业"避坑指南"
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11月,是中国翻译协会的第九个分支机构,也是中国译协唯一一个由翻译服务企业组成的委员会。为进一步促进行业交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委员会面向会员单位广泛征集翻译服务企业管理运营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并联合译世界平台推出“译践”栏目,定期发布语言服务行业最佳实践案例,供行业内外人士参考交流。
本文为“译践”第28期,中译语通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将分享一些关于翻译服务商选择以及译文交付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与思考。
在多年翻译实践中,我们参与了数以万计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体会。本文拟分享一些关于翻译服务商选择以及译文交付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与思考,以期为同行和客户提供有益参考。
(图源:视觉中国)
许多客户对翻译行业了解有限,尤其在未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前,往往依赖网络搜索获取信息,并通过对比报价做出决策。这一过程中,因缺乏专业判断力,客户极易落入不规范服务机构的陷阱。选择翻译服务商时,建议遵循“三维评估体系”:即企业资质背景、翻译流程的质量管理机制、翻译团队的专业能力。
首先,正规的翻译机构应具备良好的企业背景。客户可通过查看营业执照、注册时间与注册资本等信息,结合其是否为中国翻译协会等行业组织会员,初步判断其资质与规范程度。
其次,完善的翻译流程通常包括“翻译—审校”两个核心环节。根据客户需求,还可叠加排版、母语润色等后处理步骤,从而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与呈现质量。不规范的公司往往跳过审校环节,直接交付初稿,导致客户既耗费资源又得不到满意成果。
再次,译员团队的专业水平对译文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优秀译者需兼具专业背景与丰富经验,方能胜任多样化需求。团队规模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决定其是否具备同时处理大规模项目的能力。有些公司虚报团队规模,实则仅依赖在校学生完成任务。客户可通过试译环节甄别译者水平,而翻译机构亦应警惕“借试译之名行免费译稿之实”的欺诈行为。
本质上,翻译服务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因此,本文将结合五个典型案例,从项目流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两个维度,剖析具体操作与经验启示。
某长期合作客户乙,受终端客户甲委托,翻译一本英文宣传册并完成印刷。甲方要求中文译文在字数上尽量与英文保持一致,以便确保版面美观。乙方将该任务交予我方执行。
在分析原稿后,我们判断该项目实属“编译”范畴。与翻译不同,编译不仅需忠实传达原意,还需在语言表达上高度凝练,兼顾通顺与美感,难度显著高于一般翻译。
由于中译文往往字数显著多于英文,为满足甲方压缩字数的需求,我们第一时间通过邮件与客户乙沟通,明确翻译与编译的差异,并请其确认甲方的实际意图。最终确认为编译需求。
为防后续争议,我们与客户乙签署了详尽合同,明确了交付时间、价格与编译范围。项目完成后,甲方虽然对排版效果满意,但对内容完整性表示疑虑,认为部分内容存在“漏译”。我们凭借完整的邮件记录和合同条款,明确回应系按客户要求执行的“编译”,并未产生误译或疏漏。
最终,我们提出补充方案,启动新项目完成全文翻译,甲方接受。此项目历时数月,若无事前流程与合同管理,客户乙利益将难以保障。本案例强调,翻译项目不止关乎译文质量,更应通过科学流程与规范管理全面保障服务成效。
对于长期合作客户,我们不仅整理归档常规文件,也持续更新客户词汇表,并主动收集反馈,不断提升术语一致性和翻译质量。
此外,我们通过技术工具建立句对库,将客户典型文件结构化管理,有效支撑后续翻译与审校,实现语言资源的持续积累。
面对新客户,我们通常会主动访问其网站,提取中英文关键词,建立初步词汇库。同时,将初稿转换为句对资源,为后续翻译提供参考,并在项目推进中不断优化迭代。尽管时间紧迫、任务密集,这一细致工作有效稳固了客户关系,提升了定制化服务的质量。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借助AI与自动化工具,提高术语管理效率,实现从“翻译供应”到“语言解决方案”的服务跃迁。
某客户一次性提交数百份英文文档,附带千余词条词汇单及10页详尽格式与归档要求。面对如此复杂需求,项目初期显得压力陡增,尤其对同时管理多个项目的翻译团队而言,更易产生执行困难。
为确保执行高效,我们与项目经理协作,从繁复指令中提炼要点,制作简明操作指南,压缩至1-2页文档。同时根据客户排版规范,建立统一模版,便于内容整合与交付。
在此过程中,项目经理不仅负责协调销售、客户与译员间的沟通,还需确保信息传递清晰、执行流程顺畅。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服务意识,为项目成功交付提供了坚实保障。
某日,我们接到法院通知,要求就某被告客户翻译文件内容接受质询。尽管诉讼文件为常规业务之一,但直接卷入庭审尚属罕见。
首先,我们确认译文质量无误,并详细阅读法院通知内容,发现质疑重点在于译文与原告陈述不一致。我们随即组织译员与审校团队逐条核查,向法院提交详细说明。
不久,法院再次发函,要求就某处“民间借贷”描述为何被译为“正常货款往来”予以解释。我们梳理整篇文件后,再次提交回应,证明该译文内容基于上下文属实,并未涉及借贷之意。
通过两轮书面沟通,法院采纳我方解释,项目顺利结案。本案充分体现了项目经理与译员在应对高压质询时的专业性与沟通能力,也再次印证翻译项目的服务范围远超“交稿即止”。
自2022年底ChatGPT问世以来,AI技术对翻译行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我们在多个项目中尝试引入AI辅助,探索“人机协同”的新模式。
以某展馆“广钟精品展”讲解词为例,项目内容难度大、交付周期短。面对如下复杂文本,如无AI助力,虽可确保内容准确,却难以实现语言艺术性表达。
原文:
木楼钟是木质广钟的常见造型,这件木楼嵌螺钿钟为紫檀木楼式,正面嵌螺钿花纹,有万代葫芦、团寿、葡萄、梅竹等图案,寓意多子、多福、多寿。钟盘上方有景观,设三券门,中间门楣上书“圣寿无疆”,左、右门楣门上分别书写“尧天”“舜日”。中门内立寿星,一手持杖,一手托佛手。门外两侧分立两人,各牵一象,象背负花瓶及插花。当活动机械开动时,寿星持杖的手臂上下移动,门外两人摆动手臂。
AI初步润色译文如下:
The wooden tower-shaped clock exemplifies the classic design of the wooden Guangzhou Clock. Crafted from the finest red sandalwood, this particular Wooden Tower-shaped Clock is exquisitely adorned with intricate mother-of-pearl inlays. The front of the clock displays a mesmerizing array of inlaid patterns, featuring symbolic motifs such as gourds, longevity medallions, grapevines, plum blossoms, and bamboos—each emblematic of fertility, good fortune, and longevity. Above the clock face, a captivating scene unfolds, framed by three arched doors. The central door’s lintel is inscribed with the characters for “Boundless Longevity,” while the left and right lintels bear the inscriptions of “Yao’s Era” and “Shun’s Reign”, invoking an idealized age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often celebrated as a golden era. Within the central door stands a statue of the God of Longevity, holding a staff in one hand and a finger citron (another revered symbol of good luck, longevity, and happiness) in the other. Flanking the door, two figures stand poised, each leading an elephant, upon whose backs sit vases filled with blooming flowers. As the clock’s mechanical features spring to life, the God of Longevity’s staff-bearing arm gracefully moves up and down, while the two figures outside the door sway their arms in harmonious motion.
从译文可见,AI在语言结构、修辞美感与文化传达方面表现出色,显著提升了写作质量。结合人力查证与专业审核,最终成果兼顾准确性与美感,大幅提升交付效率。
我们将翻译质量从四个维度评估:语言表达、事实核查、专业准确性与格式完稿率。AI技术在前两者的提升尤为明显。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AI在语言服务中的应用边界,拓展业务模式,实现由“工具应用”向“价值提升”的跃迁。
以上五个案例展示了我们在翻译服务中的多维实践与思考。从需求拆解、流程管理到技术赋能,我们始终坚持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以确保项目交付的准确性与专业性。
在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与技术环境中,“最佳实践”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是动态优化、持续迭代的过程。未来,翻译项目将更趋综合化,涵盖语言服务与技术解决方案的深度融合。大模型的发展将使双语数据的价值不断释放,翻译从“语言转换”演进为“知识桥梁”。
我们相信,只有紧跟技术趋势、深耕专业能力、重视客户体验,才能不断拓宽语言服务的边界,真正实现“翻译即服务,语言即价值”的行业理想。
制作 | 绢生审核 | 肖英 / 万顷终审 | 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