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践 | 译文质量纠纷不断?翻译公司急需的“质量评价模型”来了!

来源:译世界 作者:韦忠和、颜丽篮 时间:2025/07/03


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11月,是中国翻译协会的第九个分支机构,也是中国译协唯一一个由翻译服务企业组成的委员会。为进一步促进行业交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委员会面向会员单位广泛征集翻译服务企业管理运营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并联合译世界平台推出“译践”栏目,定期发布语言服务行业最佳实践案例,供行业内外人士参考交流。


本文为“译践”第27期,针对翻译服务中的译文质量评价问题以及翻译公司的业务需求,厦门精艺达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分享了其构建的译文质量评价模型MTS QA Model,以提高译文评价的客观性,提高校对质量,提高翻译效率。


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翻译公司也不例外。尽管单个文件的质量主要依赖译员个人的翻译水平和能力,但作为翻译公司,需要提供的是大批量的翻译作品,如何保证大批量的翻译作品质量稳定,如何保证每一份从公司交付的作品都让客户满意,就取决于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而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的评价则是核心。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一、翻译服务标准对于译文质量提出了要求和目标



翻译作品的优劣,长久以来始终受限于主观印象或理念之争,缺乏客观标准。1959年的国际译联(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traducteurs, FIT)大会主题就是“翻译质量”,提出了寻求客观评判翻译质量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翻译作品的质量评判,还没有形成一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简便可行的模型。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家标准 GB/T 19363.1-2003《翻译服务规范 第1部分:笔译》对于翻译质量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标准对业务接洽、翻译前的准备、翻译、审校、编辑、检验、顾客反馈意见、文档资料的管理、责任和保密等诸方面进行文字上的规范。标准要求翻译服务方加强对翻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这个标准在2008年进行了更新,标准号为GB/T 19363.1-2008,但是在译文质量评价方面没有做出大的修改。

      

该标准对翻译成品的质量标准作了指导性文字描述,比如,要求“译文应完整,其内容和术语应当基本准确。”对于审校,要求“校对应根据原文(复印件)和译稿进行逐字审核,并根据上下文统一专有词汇。对名称、数据、公式、量和单位均需认真审核,审核后的译文应内容准确,行文流畅。审核时,应使用与翻译有别的色笔,以示区别。”当然,这样的描述,如同将严复的“信达雅”用现代的语言进行复述或解释一遍。

      

200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 GB/T19682-2005《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提出了“根据翻译服务的特点,译文综合差错率一般不超过1.5‰”的要求,并提供了一个“译文综合差错率的计算方法”。标准将译文按使用目的分成四种类型,规定了不同类型的系数,同时还根据专业难度再赋予一个综合难度系数,最后将错误分成四类,分别设定四种错误类型的系数。计算方法将“使用目的系数”、“综合难度系数”和“错误系数”和“合同总字符数”套入一个预先设定的公式,得出译文的最终综合错误率。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差错率的规定和计算方法,对于翻译公司要交付的译文提出了质量目标,对于与顾客的合同约定提供了一个指导,对于处理翻译争议和质量纠纷提供了一个依据。

      

与此类似,2006年3月中旬,欧洲标准化委员会通过了EN 15038 《翻译服务—服务规范》(Translation Service – Service Requirements)标准,对翻译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规范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操作规程,对翻译和审校人员作了资质上规定。标准对翻译服务方提出了要求,但没有对如何达成质量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模型。


2015年5月,在EN15038的基础上,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ISO/TC37、术语和其他语言内容资源下属委员会SC5、翻译、口译及相关技术组织筹备了ISO 17100《翻译服务-笔译服务要求》(Translation services –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将笔译服务提供的流程定义为译前过程和活动、笔译过程以及交付后过程,并对每个过程的人力、技术和流程服务提出了明确详细的要求,以此确保翻译服务方具有合格的服务能力,并为客户提供最高标准的翻译服务。该标准虽然详细规定了每个过程,特别是笔译过程应达到的质量目标,但缺少切实可操作的方法或机制。


2016年12月,中国翻译协会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规范(ZYF 001–2016)的《本地化翻译和文档排版质量评估规范》,规范定义了本地化翻译和排版的错误类别和错误级别,并规定了具体错误类别和错误级别对整体质量影响的权重,以及本地化翻译和文档排版的质量得分和质量等级,为供应商和服务需求方(客户)提供了评估翻译和排版质量的框架性规范。主要适用于英译中翻译的质量评估,但是由于翻译公司和本地化公司对于译文质量的评价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本规范仅供翻译公司参考。


2017年4月,随着机器翻译引擎的优化和译后编辑流程的普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 18587:2017《翻译服务 机器翻译结果的译后编辑 要求》(Translation services-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Requirements),规定了对机器翻译结果进行深度人工译后编辑的过程要求以及对译后编辑人员的能力要求。这份标准于2021年被等同采用为中国国家标准GB/T 40036-2021。


总之,当前国外和国内翻译服务行业和团体标准为翻译公司的译文质量评价提出了总体要求,对译文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每家翻译公司服务内容和行业不同,这些行业标准或规范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各个翻译公司。


二、国内翻译公司普遍缺乏内部质量量化考核模型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截止到2018年6月底,营业范围含有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增加到320874家,实际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9652家,2017年总产值达 359.3亿元。国内的一些翻译公司,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翻译公司,意识到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质量管理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比如聘用高质量的译员和审校队伍,强化项目管理流程,应用翻译辅助软件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并根据中国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提出了笔译差错率的控制目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具体应用问题。


《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规定的综合差错率及其计算方法,在推广普及方面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使用目的系数”、“综合难度系数”在市场上是否可以为顾客所接受还有待于检验。


在翻译公司内部质量控制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各种系数制定很复杂,主观因素干扰多,专业难度认定难以达成一致(同一个文本,对有的译员容易,对有的译员很难),错误类型的划分过于简单,译文目标语言不同造成错误情况有所不同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因此,这个差错率的认定方法只能用于衡量译文最终质量,对于质量控制过程中如何动态评价过程文件(初译稿件、审校后译文)的质量并没有提供合适的评价工具。


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仅是在项目结束时的评估。良好的项目管理过程需要在项目启动阶段引入质量控制并在整个过程中持续进行。 


同时,在翻译公司内部,缺少定量、客观的评价模型,必然导致质量标准和目标实现缺少基本的度量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差错率的主观认定往往容易产生纠纷。发生在译员(专职或兼职)和审校人员之间的关于译文质量评判的争议,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各方都接受的评价模型。


翻译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团队化发展对于构建翻译和审校过程中译文质量的评价模型提出了现实需求。


三、国外翻译服务领域主要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型



质量评价模型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摸索和可供借鉴的模型。翻译教学和测试中的评分方法已经开始采用类似的方法。采用百分制的教师评卷时一般都会在卷面上做出标记,标出各种误译、漏译、语法、用词、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然后根据每一类错误的性质决定从总分里扣除多少分,精彩的翻译加上多少分,最后算出应得分数。当然还有很多教师采用整体评分法的方式,以综合、主观的方法给学生进行评判。


一些翻译资格证书考试评鉴工具,如加拿大翻译局评鉴工具(Canadian Language Quality Measurement System, Sical)、美国翻译协会(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ATA)的26种错误类型、英国翻译与口译机构(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TI)的18种错误类型等等,都是基于“错误扣分法”,即根据翻译错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扣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分析不同的错误对整体翻译质量的影响,并将错误的严重性做细部分级。


在翻译服务行业,典型的质量评价模型就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J2450和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 QA Model 3.1。此外,随着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不断兴起和完善,一些行业机构和各大翻译技术服务商也纷纷推出了基于CAT工具的翻译质量评估功能或插件。


1.汽车工程师协会翻译质量标准SAE J2450


J2450 翻译质量标准的目标是“成为可以据以对汽车领域服务信息的翻译质量进行客观衡量的统一标准”。该标准是帮助汽车公司测试汽车维修服务信息的翻译质量,于2002年开始实施。该标准是一种基于点数的方式。翻译获得的点数越高,翻译的质量就越差。该标准将错误分为七个类别,每个类别都有详尽的说明:

• 术语错误 

• 句法错误 

• 漏译/多译

• 构词错误 

• 拼写错误 

• 标点符号错误

• 其他错误


每个类别都有一定的权重,有些错误类别会被认为对质量的影响比其它类别要大。例如,拼写错误获得的点数可能低于术语错误类别错误获得的点数。确定错误所属类别后,审校人员可以判定错误是严重错误还是轻微错误。严重错误获得的点数高于轻微错误。 


该标准易于遵循和实施,也具有高度可定制性。如果您觉得拼字错误对翻译的影响要大于术语错误,可以轻松修改权重。 


该标准在国外汽车行业和大型翻译公司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术语很重要的某些专业领域翻译服务中,如医疗、工业设备或制造业等领域,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最初使用这个标准的通用汽车公司估计,自从采用J2450,通用汽车的译文差错率降低了90%,翻译交付时间提高了75%,总体的翻译成本降低了80%。


不过,该标准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该标准是专门针对汽车领域维修信息而制定的,模型过分重视术语,而没有对风格、表达方式等进行评判,因此它不适合某些翻译过程,比如在评估风格、表达方式对整个作品至关重要的翻译时,它并不是最佳方法。


2.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翻译质量管理模型LISA QA Model 3. 1


LISA质量保证模型 (LISA QA Model) 是协助全球化产品发布的本地化开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的软件。它是LISA成员、本地化服务商、软硬件开发商、终端用户合作开发的本地化质量和过程度量的一套应用程序,包括本地化产品的功能、文档和语言等方面的质量保证过程。


当前最新版本是LISA QA Model 3.1。据LISA调查数据,大约20%涉足本地化产品生产和测试的公司采用LISA质量保证模型,是当今本地化行业应用最广的质量保证度量方法,有利于规范企业产品本地化质量保证流程。LISA QA Model 3.1包括了国际化和本地化业务各个环节的错误类型,严重程度和权重,并可以预先设置“及格和不及格”基准,可以定制报告等。


但是,对于国内的翻译服务提供商来说,无论是本地化服务还是新领域,多数公司未涉足,这样一个模型所提供的功能超出了目前的需要,实施起来成本高、难度大,暂时不具备推广的条件。


除了以上两种比较普及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型,还有ATA的26种错误类型等,基本原理相同。


上面这些方法各有利弊,SAE-J2450有说明应用原则,如难以判断错误类型时,依较早出现的项目扣分;难以判断是严重错误还是次要错误时,依严重错误扣分。SAE-J2450虽有轻重之分,但类型只分7类(术语、句法、遗漏、构词、拼字、标点、其他),未涉及翻译公司普遍关注的痛点——准确性问题,因此用于评价翻译质量时会显得过于粗放、简略。ATA没有说明扣分轻重的原则,26种错误类型并重,看不出侧重点和重要性,而且错误类型划分太多、太过繁琐。LISA QA Model则主要针对本地化业务整个流程设计,翻译质量评价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3. 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型


一些主流CAT工具集成了翻译质量评价功能或插件,功能齐全,评估结果直观。


SDL Trados Studio中提供TQA功能,用户可以自行设置错误类型、严重级别、罚分和“通过/失败”阈值,创建TQA模板。在审校时,可通过运行“翻译质量评估”任务,生成和导出质量报告。


图片

图1. Trados Studio TQA模板设置示例


总部位于德国卡尔斯巴德的Across Systems GmbH公司开发了Across Language Server软件,用户可通过运行“Quality Management”板块,实时进行质量检查。


图片

图2. Across质量管理模块


Across的缺点在于,在最终的质量报告中,只能看到错误个数,无法直观看到质量评价结果或分数。


2011年1月,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ranslation Automation User Society,简称TAUS)发布了“动态质量框架”(DQF)译文质量评价模型,可以与SDL Trados Studio、XTM Cloud、GlobalLink等多款CAT工具整合,从公司层面、项目层面、用户层面以及句段层面进行评估。通过DQF报表,用户可以得知翻译公司所有项目的平均生产力、纯人工翻译/TM/机器翻译的占比,单个项目工作效率、错误比例等,并与行业平均效率进行对比。在评估单个文件的质量时,用户可通过评估审校距离、审校时间、错误批注、译文评分等得出相应的质量报告。


DQF的错误类型分成八大类,每个类别下又有子类别。严重程度分为五级——重大、严重、轻微、中性、奖励,其中“奖励”用于表扬质量较好的译文。

图片图片

图3. DQF错误类型


Kilgray memoQ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模块整合了多个QA模板,包括基于SAE J2450、LISA QA Model、TAUS DQF的模板以及memoQ自行开发的模板。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和更改模板。在选中模板之后,用户也可以添加删除错误类型、子类别,以及严重程度,并设置“合格/失败”标准,从而直观了解译文的质量。


图片

图4. memoQ LQA Model


此外,memoQ还可以量化编辑时间和编辑距离,为质量评价提供更多元化的衡量指标。


上述基于CAT工具的质量评价模型的优点在于,兼容多种文件格式,评价维度多元,评估报告直观易懂;用户可以自行增添衡量指标,使用灵活。然而,这些模型在实际操作流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目前,国内大多数翻译公司的生产流程较为简单,使用的CAT工具类型较单一,并且有逐渐转向在线生产平台的趋势。由于这些模型只能在CAT工具内运行,这就要求企业采购相应的工具软件,开展相应的培训,甚至于改变现有的生产流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行难度,也提高了企业的成本。虽然报表类型丰富,但使用同一份评估指标来评价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规模的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导致评估结果有失公允。此外,不同CAT工具之间的质量评估功能各有侧重,在实际生产中同时使用多种模型既不现实,也不利于企业内部开展统一的质量管理、译员评价等。


四、建立适应中国翻译公司的译文质量评价模型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精艺达翻译公司在译员选择、项目管理流程改进、培训、审校、工具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对于译文质量的评价,却一直流于形式,错误率等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译员考核基本上以翻译量为主。经过摸索和调研,并经与国外同行和伙伴的交流,公司发现通过对SAE J2450和LISA QA Model的改造,可以建立一个适合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模型,从而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质量评价模型MTS QA Model V1。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精艺达公司还结合Trados TQA、TAUS DQF等模型,将原有的单一评价模型拓展为整套综合模型,即MTS QA Model V2。


1.MTS QA Model V1


MTS QA Model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判断翻译错误类型和进行评分的方法,并对翻译质量进行量化考核。


本评价模型参考了SAE J2450 和LISA QA Model 3.1 设计。精艺达公司分析了中英、英中翻译中的常见错误,在SAE J2450 的7种错误类型基础上增加了“语义错误”和“风格错误”。对 J2450 已有的类型进行补充完善,例如,对于“标点错误”,增加了“标点符号/大小写/字符间距/空格/格式”。对于9种类型错误的权重也进行了重新分配。以下为MTS QA Model的说明。


表1. MTS QA Model V1的错误类型和内容


错误类型

错误说明

权重/分值

解错(Misinterpretation)

对原文关键字词或句段理解错误,译文改变了原意。误解原文句子和误读原文单字,造成译文错误。

10/5

术语错误(Terminology)

术语包括专业名称及缩写、行业用语、客户提供的专门术语等。专门领域翻译如科技、法律、金融等则应使用最精确的术语。

5/2.5

术语错误包括:

a) 译法没有遵守术语表规定

b) 没有遵从标准或行业用法

c) 同一原文中的术语翻译不一致

d) 译文用语与原文意思表达有差异

语法和句法错误(Grammar & Syntactic)

译文生硬,翻译腔重,语法错误。句中字词等元素的安排应遵照目标语言的句法。还包括句子不完整,修饰不恰当,平行结构不完整,以及字序不自然。若句法错误使意义不清,则属于较重大的错误。

3/1.5

风格错误(Style)

译文应保留原文语域(如文雅、正式或口语)。例如译文过于口语,将法律文件译得像新闻,未能表现原文中的尊敬用法,用词过时,或是使用了文化上不适当的表现法。

3/1.5

漏译/多译 (Omission & Addition)

译文加入了原文未明显表达的意义,或删去原文中就语意而言重要的部分。整句漏译则应归入严重。整段漏译为“不完整译文”。

3/1.5

形态时态/组词错误(Structure & Agreement)

如主语和动词不一致,时态或动词形式错误,单复数错误,形容词误用为副词,等等。还包括构词错误。

2/1

拼写错误/错别字 (Spelling & Typos)

拼写/打字错误在某些语言中较为严重。但不论任何语言,若拼字错误造成语意不清,则为严重。

2/1

标点符号/大小写/字符间距/空格/格式 (Punctuation,   Capitalization, Spacing & formatting )

权重

标点应遵循译文惯例,包括如何使用重音及发音符号、引号、逗点、分号及冒号。分段错误或不清也是错误。西语中大小写和中外文混合情况下字符间的空格都应该遵守规范。

1.5/0.75

其他错误 (Miscellaneous)

未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其他译文错误

1.5/0.75


严重程度确定错误所属类别后,审校人员可以判定错误是严重错误还是轻微错误。直接影响到顾客对译文的正确使用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差错应归为“严重”。


注意:如果不能确定严重或轻微,就选择“严重”。


权重每个类别都有一定的权重,有些错误类别对质量的影响比其它类别要大。例如,拼写错误获得的点数可能低于术语错误类别错误获得的点数。严重错误获得的点数高于轻微错误。


得分将所有类别的错误点数相加并除以原文的总字符数(单词数;若原文为中文,则对应中文字数)就得到质量分数。


本评价模型可以调整权重,适用于大多数专业领域。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精艺达公司意识到,所有文件类型均使用同一张评分表的做法有所欠缺,例如,MTS QA Model V1对于术语错误的扣分权重较高,比较适用于机械、医学、财经等对术语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文档,但不适用于广告和市场营销类等需要发挥创意的文档类型。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测试,精艺达公司推出了MTS QA Model V2。


2.MTS QA Model V2


本评价模型基于MTS QA Model V2,结合Trados TQA、TAUS DQF设计而成。该模型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根据公司文件的专业领域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权重,生成不同的报表,从而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专业领域的译文质量。


以技术文档翻译为例。MTS QA Model V2错误类型和说明如图5所示。


图片

图5. MTS QA Model V2组成图


此译文质量评价模型将错误类别进行整合和优化,目的是使得表格的逻辑更清晰,使用者能够一目了然,简化评估过程。例如,将“理解错误”、“漏译/多译”、“拼写错误/错别字”等整合成“准确性”类别。“术语错误”类别也进行了必要的细化拓展。


目前,根据精艺达公司主要的业务领域和文档类型,设置了多份评分表,适用于信息技术、财经商务、法律专利、机电汽车、建筑环境、生物医药、通用文宣、证件等多个领域的译文质量评价。


3.MTS QA Model V3(面向MTPE和AIPE)


进入2020年之后,随着机器翻译技术(MT)的日渐成熟,以及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服务商的生产流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精准匹配不同客户对不同质量等级的要求,提高工作效率,精艺达在保留V1和V2质量评价模型的同时,开发出一款更加敏捷的评价模式,即,根据实际生产流程,定制出“两段式”质量评价模型。


以“机器翻译+LPE(轻译后编辑)”流程为例。通常采用这类流程客户更看重译文交付的时效性,对译文的质量要求通常仅限于满足“可理解、无需做到文风完美,表达优美、允许有一定程度上的标点符号错误”等目标即可。因此,MTS QA Model V3(面向MTPE和AIPE版)不再要求译员精准记录错误类型和个数,而是采用“两段式”评价模型,帮助译员从宏观上把控译文质量。


第一步,先从LPE的质量要求出发,扫除原则性错误。


图片

图6-1. MTS QA Model V3-P1


第二步,根据LPE输出结果,项目经理会酌情安排再进行一轮复核。


图片

图6-2. MTS QA Model V3-P2


这种分两步走的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评价思路,评价过程操作简便,评价结果一目了然。在实践中,MTS QA Model V3既能帮助译员快速厘清MTPE或AIPE的工作焦点,有的放矢地改正译文,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客户对“高质量译文、快速交付期限”的要求。


4.译文质量评价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精艺达公司将MTS QA Model设计成一张Excel工作表。审校人员只需在译稿审校过程中将发现的错误数量及时输入,并填写源文字数,从而方便计算出对译文质量的评分。对于严重错误等,还可以输入错误示例及说明,也可以对译文进行点评。Excel工作表还可以提供给公司以外的译审使用。模型还可以很方便地输出报告反馈给译员。这个模型也可以用于对译员测试稿件的质量评估,减少评估的主观随意性,减轻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反馈测试结果的工作压力,增加译员筛选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正。


根据精艺达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翻译服务译文质量标准》关于译文“使用目的”的系数来设置不同类型使用目的译文的“合格/不合格”的基准,设定了“合格/不合格”的基准分值。


为了进一步简化评估流程,精艺达公司还将这张Excel工作表整合到项目管理系统中。业务人员在创建项目时选中文件专业领域或生产流程之后,系统即可匹配相应的评分表,无需译员手动选择;项目系统还能根据项目经理登记的翻译任务字数,自动填充源文字数,因此整个生产流程更加合理简便,效率更高。


在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入和实施此模型后,精艺达公司的译文质量评价(QE)、译文质量保证(QA)和译文质量控制(QC)工作有了明显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译审部门对于译文质量的评判获得了客观数据,减少了主观判断;分数结合点评的评价方法避免了以前基于印象、评论式的译审结论,避免了一些译文质量的争议。


(2)由于评分表对译文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记录,通过不断的反馈,精艺达公司的译员的初译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避免很多重复发生的问题。


(3)由于实施这样的评分机制,审校过程更加认真、谨慎、负责,客观上提高了校对质量。


(4)质量评价模型无缝整合至精艺达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系统,不但没有打乱日常工作流程翻译效率,反而感觉到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5)评价模型实施后,译文质量提高的同时,整个翻译和质量控制团队的管理、考核在原来单纯追求数量的基础上,多了质量指标,考核效果更加显著。


五、结论



翻译服务公司译文质量控制中最困难的是对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尽管各种翻译标准对于翻译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规定了差错率,为质量管理体系指明了努力方向,但在实际的翻译质量控制中缺乏可操作性。MTS QA Model质量评价模型提供了一个实际可用的译文质量评价工具,使公司的译审团队能够方便地在审校过程中实时记录译文质量问题,并将结果可视化、可量化,提供质量管理和考核所需要的数据依据。实践证明,上述模型在应用中是成功的。


一些公司将译文质量评价作为翻译项目实施流程中最后的一个环节,但质量评价对于整个翻译流程都至关重要,应当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当把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作为翻译服务的核心之一,译文评价模型所起到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提高译文质量,而且可以提高翻译和校对效率,避免重复相同的错误。质量评价模型可以有助于从译员选择到最后交付的翻译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质量。


从上面的分析和实际应用来看,根据SAE J2450 等标准改造而来MTS QA Model(V1、V2、V3)能够满足精艺达公司在主要业务领域的质量评价需要,是对中国译文质量标准要求和综合错误率规定的一个实践范例,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 | 厦门精艺达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韦忠和、颜丽篮制作 | 绢生审核 | 肖英 / 万顷终审 | 清欢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5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