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一届翻译技术论坛”举行
来源:LSCAT 作者: 时间:2018/05/28
5月19日,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的指导和北京翻译技术沙龙的支持下,由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中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主办,山西省翻译协会协办的“山西省第一届翻译技术论坛”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落下帷幕。来自山西省各高校教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共计15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嘉宾还有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高级翻译、山西省翻译协会秘书长吴红星,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创业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北天津分部主任施雪玲,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创业创新中心山西分部主任、山西中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肖青,太原理工大学语言信息处理学科学术带头人、外国语学院网络中心副主任刘荣。现在请大家跟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次论坛吧。
就让小编引用山西中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肖青先生的一段话来开启回顾论坛之旅。他讲到:“我们大家都处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翻译技术引发的变革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语言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反之,语言服务对技术的需求或者说是依赖恐怕会越来越大,这就对翻译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翻译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译员必备的素质,这就对翻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是举办本次论坛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小编也是完全同意,频频点头呢。
论坛开幕式由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荆素蓉主持。山西大学纪检委委员、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柳春原在致欢迎词中讲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全球治理离不开讲好中国故事,全球治理也离不开优质的语言服务,因此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的、崇高的使命。现如今翻译手段、翻译工具日新月异,山西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各位专家和与会代表共谋翻译技术与翻译人才的培养之路。
崔启亮在其题为“从语言服务市场需求谈高校翻译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讲内容中指出,近几年翻译专业数量迅速增加,翻译技术在翻译过程中应用广泛,而有些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还非常薄弱,实验室建设滞后、教学目标和方法不得当、缺乏翻译技术师资及相应的操作案例。通过分享对外经贸大学的翻译技术课程教学经验,包括其课程体系设计、各类新型CAT学习软件的使用、课程参考书目及教学项目实践,总结出:高校通过案例教学、讲座、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翻译技术课程从不会教到教不会的问题。而翻译教学的关键之处除了领导重视外,还需培养年轻的翻译技术教师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王华树在其题为“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技术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主题发言中提到,从语言服务的市场发展来看,新技术驱动之下,语言服务发生变化,传统的翻译服务向大翻译时代转变,并呈现及时性、多元化、碎片化、多模态、海量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熟练使用各种翻译工具,换句话说翻译技术的使用是翻译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服务离不开翻译技术,翻译技术的使用是语言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全国高校翻译教学大都停留在教授语言文化的层面,鲜少涉及翻译技术。MTI院校普遍存在着翻译技术教学意识薄弱、课程体系缺失、教学资源匮乏、专业师资欠缺等多种问题。为了迎合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应该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翻译技术培训,使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语言服务人才国际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黄书剑以“机器翻译研究进展与应用探讨”为题,为各位参会嘉宾详细分析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机器翻译的热门研究问题,以及机器翻译技术在翻译应用中的可能形式。机器翻译能力随着机器计算能力的迅速发展而增长,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是一种能够发挥机器长处的自动翻译方法,而如何将人类的经验融入到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且在分析和理解语言这一问题上,机器翻译任重道远。
在下午场的主旨发言环节,荆素蓉分别就非物质文化研究概述、国内非物质文化研究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以及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四个层面论述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现状,并从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出发,强调翻译及翻译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黄瑾在其报告中指出,近两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准确率大幅提升,催生出了不少新的应用工具以及可能的新的万亿级的商业领域。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综述中,黄老师讲述了从典型统计机器翻译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的技术原理,通过展示机器翻译的框架结构,了解到机器翻译主要是通过编码器集中整个源语句子的内部表达,解码器利用编码器的输出,依次翻译出目标词语。通过介绍有道翻译官以机器翻译为核心应用场景下的点滴实践经验,包括有道翻译官的简单介绍,黄老师剖析了机器翻译技术加手机摄像头这个典型的个人移动应用场景中的产品升级和技术挑战,图片翻译、拍照翻译、实景AR翻译,每一种新型翻译方式的创新都离不开数据以及技术的支持。
通过介绍目前搜狗搜索机器翻译系统的基本架构,以及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上所进行的一些探索,并对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应用到实际线上产品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研究,翟飞飞老师指出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它可以满足用户在搜索过程中的大量机器翻译需求,更重要的则是希望通过搜索和机器翻译技术的结合,帮助中文用户打破语言障碍,用中文搜索并浏览全世界外语信息。
就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面,魏勇鹏首先提出人机结合已是新常态,但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机器翻译取代不了专业译者,对于内行来说,这个是显然的。但是,人工智能目前发展的现状,已经足以改变翻译行业和翻译教育。通常高校在翻译技术认知方面存在以下三大误区:1.翻译技术=机器翻译;2.翻译技术教学=教CAT工具;3.翻译技术教学=翻译教学技术。归根结底,高校翻译技术教学缺的是师资、项目和时间,唯有从基础教学入手,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开展校企合作才是提升翻译技术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胡新华指出随着我国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在世界举足轻重,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短缺愈发凸显。值此之际,知识产权出版社联合高校外国语学院培养知识产权语言服务国际型人才,通过“I译+”知识产权语言服务平台和“I译课堂”将知识产权法律、文献及语言服务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一批拥有国际视野,具有丰富国际交流经验和处理知识产权国际事务能力的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同时,建设专利文献翻译、语料库建设及机器翻译系统研发等项目团队,培养知识产权高端人才。胡新华老师从“政产学研”的模式谈及培养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人才,他说到:政府要出台并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高校要加快相关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而企业作为知识产权语言服务方面的市场主体需走在前列,研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引领知识产权语言服务业的升级发展。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