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中山翻译家郑克鲁分享翻译人生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 时间:2018/07/17

“大家好,我是中山人。”14日上午,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在书展现场开讲,祖籍中山的他一站上讲台,便笑着向现场听众自我介绍道。



  郑克鲁强调,有好的中文功底,翻译时就不怕词汇不够用。 记者 孙俊军 摄


  今年已经79岁的郑克鲁当天以《翻译与人生》为主题展开,在书展现场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少年时光。


  “我祖籍中山,出生于澳门。”在郑克鲁的记忆中,年少时常跟随父亲奔走。那时候的小学没有升学压力,可以在图书馆借阅《鲁滨逊漂流记》。文学的种子,从那时候在郑克鲁心里萌芽。


  小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师范大学附中,因为热爱文学,中学阶段常看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作品。看了众多外国文学作品,郑克鲁对翻译产生了兴趣。


  “1957年高考,不招收俄文考生,所以我以法文作为第一外语参加了考试。”那一年,郑克鲁被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录取。虽然学习的是法学专业,但他回忆,当时开设了法国文学史、语法、文艺理论、欧洲文学史等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中文功底。


  1965年,郑克鲁进入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跟随李健吾先生攻读法国文学。这开启了他的法国文学研究之路。但是真正的翻译生涯,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算起。1978年,郑克鲁发表了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长寿药水》,其后1979年与别人合著了《法国文学史第一卷》,1981年发表了巴尔扎克的短篇集《家族复仇》,由此真正走上了研究和翻译道路。


  自翻译巴尔扎克《长寿药水》起,郑克鲁的译作超过1700万字。2010年,已70高龄的郑克鲁正式退休。退休后翻译的作品《第二性》,是这部波伏娃存在主义巨著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因翻译《第二性》,郑克鲁获2012“傅雷翻译出版奖”。


  相关链接


  郑克鲁将讲座另一半的时间留来和听众探讨翻译专业知识,先后回答了“译本如何吸引人”“如何看待‘信、达、雅’”等问题。


  译本如何吸引人?


  在针对“什么是翻译”观点的阐述中,郑克鲁认为,翻译是一个二度创作、将一种语言变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翻译不可能超过原文。”但郑克鲁同时谈到,翻译也应该从序言开始精雕细琢,从开头吸引人,尽量给人美的享受。


  如何看待“信、达、雅”?


  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作为翻译家,如何看待“信、达、雅”?郑克鲁在现场分享了他的观点。


  “‘信’是最关键的一条,要求翻译者完全理解原文,玩弄词汇糊弄过去是绝对不行的。”要做到“达”和“雅”,郑克鲁认为除了需要外语好,中文功底也必须要好。


3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