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春国学经典英译系列”图书访谈活动在京举行
8月23日,“赵彦春国学经典英译系列”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文科部主任迟宝东主持了本次“赵彦春国学经典英译系列”访谈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查卫平和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分别致辞。在访谈会上,赵彦春教授与安徽工业大学曹瑞孏、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莹、上海大学林玉娟、东方歌舞团孔子雯就这套英译系列的品位和特色进行了座谈。
中华文化外译自明末罗明坚以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感谢西人的开拓之功,但其成败得失不能不总结。西方译笔下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从文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来看。就文学而言,中国远游的诗神是一个蒙灰的形象;就哲学而言,哲学已经被翻译所吞没——德里达就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在文学翻译方面赵教授,以西方汉学家翟理斯、儒莲、宇文所安为例,认为其译文都使文学丧失了自身,比如宇文所安把“李白一斗诗百篇”译成“Li Bai makes a hundred poems out of one quart of ale”(李白用一品脱的爱尔兰啤酒制造了一百首诗)。不仅丢掉了音美和形美,就连语义内容也很怪异。那么哲学方面如何呢?赵教授以理雅各和威利的《道德经》的首句的翻译为例,中国“诗化哲学”中的诗与哲学都荡然无存,只剩下支离破碎的庸俗解读。推而广之,中华文化的英文系统可谓混乱不堪,体现为杂乱化、简单化、弥散化三个方面,严重贬损了中华文化的学术体系。这种情况可否超越呢?这便是“赵彦春国学经典英译系列”的使命诉求。赵彦春教授分别以《道德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为例说明其翻译的价值以及背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这些作品旨在还原原作的品位,而且也具有教育功能,也可以开发成文艺产品。
访谈会期间,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孔子雯和上海大学林玉娟演唱了赵彦春教授的《游子吟》《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海滩别》,注解了其译作广阔的文创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