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事 | 英语系新生惧怕机翻欲退学 15位语言界大咖有话说

来源:译世界 作者: 时间:2018/09/19


作为智库型研究与资讯平台,译世界【官方微信号译·世界(YEEWORLD)】推出“译事”栏目,聚焦全球语言服务行业,以专业的视角、前沿的眼光,通过双语译介、原创策划等多种形式,评述行业现象、观察业态发展,欢迎关注!本期为第三十六期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生英语系新生写给校长廖忠祥的一封信引起了各大高校学生的广泛讨论。这名新生在信中说,人工智能正在“入侵”翻译领域,自己的梦想马上就会毫无价值,因此想要转系转专业。在信中,她同时建议学校取消外语专业。


对于此事,译世界采访了15位语言界大咖,他们中有中国计算机学会 NLPCC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翻译技术教师、口笔译教师、汉学家、资深自由译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在这些前辈眼中,语言服务行业前景几何?对于语言服务行业的萌新们,他们又有哪些建议和寄语?



冯志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 NLPCC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奥地利维斯特奖获得者

目前神经机器翻译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新闻和日常会话领域,英汉和汉英的神经机器翻译已经达到实用水平,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在专业领域和文学作品领域的神经机器翻译水平还不高,对于专业术语的翻译常常不正确,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比喻的翻译常常闹笑话。这是由于神经机器翻译的机理还是一个黑箱,专家仍然无法得心应手地干预神经机器翻译的过程。至于小语种的神经机器翻译,由于数据资源的匮乏,水平还很低。


因此,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水平下,机器翻译仍然不能替代人工翻译。我认为目前的机器翻译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全自动高质量的机器翻译,还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语言翻译是高智能活动,机器不可能替代人的翻译。




崔启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本地化、翻译技术、语言服务

这位要退学的学生对翻译的理解很片面,没有认识到翻译的复杂性,认为机器翻译等于翻译的全部,其实机器翻译只是翻译的手段,一个环节。为什么翻译,如何翻译,翻译如何规划,质量如何管理,如何利用翻译资源,这些都不是当前机器翻译工具可以有效解决的。


在机器翻译大发展的时代,翻译专业大有可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翻译知识和技能,完全没有必要转到其他专业。


机器翻译提高翻译效率,译者学会使用机器翻译,加强译者自身的翻译技术应用能力,这是今后翻译的新方式,机器翻译的出现使翻译工作更加专业化,提升翻译工作的效率,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提高翻译工作的社会价值,为促进文化和贸易全球化做出更大贡献。信息化时代需要更多熟练掌握机器翻译技术的译者,机器翻译出现是好现象,促进翻译产业结构和服务模式升级。


当前的高校翻译教学需要改革,加强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教学与实践,加强应用型翻译课程内容教学。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翻译事业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给翻译界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新动能。




王华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译协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研究会会长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无论是用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机器翻译还远远未达到完全取代人类译者的境地。如果说完全取代,实际上不了解机器翻译"弱智"的一面,也不了解翻译工作 "智慧"的一面。机器在计算速度、知识范畴、抗压能力等方面远远超过人类,在某些领域、某些层面和某些场景,机器翻译的质量已经超过人类译者。然而,对于蓬勃发展的广阔的语言服务而言,机器翻译目前所做的工作相对有限。在新的时代,翻译的类型、对象、格式、范围以及需求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大型游戏本地化等),机器翻译并不能参与翻译的所有流程(如综合性翻译项目),也无法满足市场所有多元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人类语言有其自身特殊性、模糊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机器翻译无法"理解"自然语言。具体到翻译来说,要考虑人类文化的特殊性、交流情感的微妙性、翻译语境的差异化等,翻译过程中还有很多非语言因素是现有机器无法解决的,如心理、手势、体态、眼神、语气、语调、强调等,现有机器翻译很难捕捉和理解。所谓"替代论者",某种程度上并不了解生命的内涵和本质,未对人类复杂的生命充满敬畏,未对复杂的甚至神圣的翻译活动深刻理解和充满尊重。


毫无疑问,机器翻译技术飞速发展,对翻译工作的渗透性越来越强,已经改变了翻译生态环境,翻译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重新定位。我们要鼓励技术助人、技术赋能的人本价值,规避过度技术化和工具化的倾向,避免由此造成的技术人文性缺失。我们可以让机器做擅长的事情,同时要强调译员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人机交互"时代译员更高阶的智慧。翻译技术是数字人文主义观照下人类文化和语言技术的融合,两者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生共融。某种程度来说,翻译技术是人类对翻译世界的塑造和征服,也是对翻译能力的促进和构建。人机共舞的时代来临,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来势凶猛的挑战,拥抱未来的正确方式就是拥抱技术!




朱振武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出版译著30多种

目前人工智能可以做一般语言材料的翻译,高要求是不行的。翻译硕士培养路数正确的话还是大有前途的,特别是文学翻译,其典故、意境、意象、修辞、语气等深层的文学性,都是机器翻译所无法取代的!



刘和平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

1. 机器+AI是人发明和制造的,人不会愚蠢到让机器把自己“消灭”;


2. AI和人工和谐时代到来,和谐共存是未来,正如洗衣机、冰箱、电脑等电器,还有挖掘机、盾构机、手术机器手等,机器和AI给人类带来福音,大大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和难度,替代人做一些低层次和重复性工作,应该双手欢迎,而不是排斥;


3. 外语(文学和语言学)作为专业应该存在,但不是现在这样:人人都把外语当做专业学习。外语应该作为一种工具,即外语+专业是未来。少数对语言文学有潜能和兴趣的人可以继续把外语当做专业来学习;


4. 遇到“挑战”就退学,这不是理智做法,完全可以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寻找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把外语和翻译作为一种特别的能力,英语+另一非通用语? 英语+专业?诸如商务英语、建筑英语、奢侈品英语,等等。


总而言之,原来用一天翻译3000字左右,有了机器翻译,也许只需要一个小时的译后编辑处理,何乐而不为?!原来走出国门害怕语言不通,现在拿个什么“神奇”便可以走遍天下,何乐而不为?!遇河建桥,逢山开路,这才是一个有抱负青年面对各种挑战的选择。机器包的饺子红火一时,但总有人喜欢人工包的饺子!啥道理啊?




吉来

土耳其80后汉学家,土耳其 AHBV 大学教授,翻译出版的《孙子兵法》已成为土耳其畅销书,印了第十版;2016年翻译张炜的《古船》,2017年翻译 《孔子的论语 》

有史以来,人类曾经有过种种进化与发展。发明纸之前,用过石头动物骨头等上写字。其实按道理讲,在电脑上打字与洞穴里面画画是没有区别的,都叫做身体以外存信息。人工智能进入翻译领域,其实跟先前石头刻字后来用纸没有区别的,这对翻译人士来讲是一个个很好的助手。无论翻译技术如何发展,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很可能总是需要有个好的翻译。




曹建新

南京大学教授,国内著名实战型翻译家,同传/交传逾千场,译著44部,五次担任省级和国家级口译大赛评委会主席

机器翻译,是人类助手,无疑是件好事,但绝非为人类主人。就技术角度而言,机器翻译在 “语音辨识” 和 “表达人类细腻而深邃感情” 方面,无法与人工翻译相比。


掌握外语,是为了将来用于翻译?不去从事翻译,就不必去学外语?此乃一种狭窄眼光!掌握外语,好处多多,今后能够大大便于自己,去了解和接触外部世界。 




武波

外交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改革专家组专家

我要给即将或者正在学习翻译的同学们提两个建议:1)潜龙勿用;2)多读文、史、哲。 


首先,当一个人刚刚接触学术界,尚未取得实质性成绩前,不宜对外界的干扰过多加以关注。机器翻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尚未得到验证,大家不必担忧。群经之首《周易》中,乾卦的初九爻辞是“潜龙勿用”,意思是初出茅庐者,宜守时待命,待价而沽,以不用的方式去用,就是守好本分,待机而动。中国梦是世界梦,未来的世界需要中国人的文明教化和价值观造福全人类,而文明教化的翻译机器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机器的设计和制造是受限于人的能力和智慧的。 


第二,多读文、史、哲,因为即使机器在科技甚至政、经、法领域可以替代人工翻译,但是在需要高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学、史学和哲学领域,包括道德、艺术、爱情等等人文生活诸方面,机器永远不可能取代人工翻译。学好文、史、哲,特别是中国文化,你就拥有了最宝贵的核心竞争力,也就自然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翻译乙

资深自由译者

说实话,今年亲戚家孩子高考填志愿想读英文专业,已经被我劝退了。


完全不受AI威胁的专业其实也不多。前几天听人说,咱们这个时代是每十年换个行业的时代。这句话还是挺有道理的。所以要想生存好,就不得不不停地学习和创造。


现实的工作和应用场景非常复杂,机器能在多大程度上完全取代人,多快取代人,目前还不能完全判断。在很长时间内,具备专业解读能力的语言人才应该还是稀缺的。所以即便以外语为专业,也要注意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




夏倩

西交利物浦大学英语系口笔译讲师,专注口译教学,担任国内多家大学MTI专业校外导师。签约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独家同声传译,并为超过500场国际会议担任同声传译

译世界约着谈谈人工智能对口译行业的影响,起因是一英语专业新生因着"人工智能"将要取代人工翻译,破碎其"口译梦"。


想聊聊国内的"口译文化"。 在很多人眼中,提及口译(尤其是同传),往往等同于不低的收入与经常可以近距离接触领导、名人。于是,"口译"成了很多外语专业学生的"梦"如今,"美梦"突然被一个"机器人"惊醒, 真真是应了那位同学的那句话:梦碎了一地。


其实,无论你醒着或是梦着,AI都在那里。利用AI的语言学习平台没和英语老师打过招呼,吸粉无数;同样,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利用AI技术的口译机大行其道。


当你嘲笑机器无法完成《红楼梦》的翻译时,你也未必能完成。而说这话时, 机器早已处理完成数以千计万计的翻译任务。其实, AI翻译本身即有场景的设计和限制,今后,口译市场必定淘沙,而借助AI,提炼内功的口译员必定在特定的口译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


同学,记住,无论你醒着还是梦着,机器不谈梦! 




康志峰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康志峰教授,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会长,《翻译研究与教学》主编

时代递嬗,世风丕变,我们共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潮流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激励译者精准练达,怡情凸显。无论是MTI,还是研修翻译的MA乃至Ph. D. candidates,均毋需忧虑,无须退缩,而要砥砺前行。有了汽车,我们仍需走路;有了轮船,我们仍需游泳;有了电脑,我们仍需练笔。机器翻译带来便利,然仍需我们掌握技能,拓宽视野,利用机器翻译之工具更好地了解世界,演绎世界,美化世界。




任文

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MTI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博导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一,翻译这个职业是否会消失?二,外语专业是否应该被取消?


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机器翻译会逐步取代那些重复性、规律性的中低端翻译工作,也会给我们其他类型的翻译带来诸多便利,但人际交流、文化沟通中人性的温度、厚度与醇度,人工翻译体现的技巧、创意与智慧,却是AI难以替代的,社会对高端口笔译(比如会议口译、高端会晤访谈和外交外事口译等;典籍文本、文学文本、学术文本、党政文献等的笔译)人才的需求依然强劲,对小语种、复语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对于大多数当初定位于为中低端市场培养翻译人才的 BTI 和 MTI 院系来说,需要未雨绸缪,及时应对,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调适,但也无需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机器翻译即便会淘汰低端口笔译人员,但市场仍然需要大量可从事口笔译融合、译前/译后编辑、审核校对、技术写作、会展组织、项目管理等工作的普通语言服务类人才。


第二个问题,外语专业不该也不会被取消。即便有一天全中国人民都能说英语,或者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转换,语言学习的通识教育功能依然无法取代。多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多了解一种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多了解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让不同文化的人能更好地实现相互理解与对话。同时,翻译,特别是文学话语、哲学话语的翻译永远都有存在的必要。正如秦露(2002)所言,翻译承担着使一个民族能够以超越的眼光深刻地理解自身的使命;因为翻译是以自己的语言来重述世界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能否和世界一起思考,使自己的国家拥有世界的头脑,也使自己的语言在思考中变得更加丰富。




顾小放

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当相机越来越傻,甚至被智能手机取代,人人都能照相时,摄影师这个职业仍然存在,人们在关键时刻还是要找他们,他们能够捕捉瞬间的美,用他们娴熟的光影和构图技巧,用他们手中越来越智能的相机和软件。未来的翻译职业亦如此




曹瑞斓

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外文学会翻译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英语专业是一个集语言本体学习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专业。首先,作为一个语言本体学习的专业,它为硕博士点输送有能力开展深度语言研究的专业人才,正因为有了这些专业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才有了可能,尤其是当前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阶段,没有研究语言本体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中涉及语言的部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人工智能不是程序员的单相思。同时,作为一个语言实践应用的专业,它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正经历着许多其他领域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变革,专业人才的工作越来越向高端市场聚集,这意味着由英语专业人才所做的工作应该是高端的、高价值量的。打个比方,餐饮业里既有大排档,快餐店,也有米其林三星餐厅,英语专业正在为语言服务中的米其林三星餐厅培养人才。




吴丹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修辞学、传播学与信息设计专业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英语专业培养了很多优秀翻译人才,但是,英语专业从来都不是只为翻译这一个目标培养人才的。在刚刚进入英语专业学习时就有明确的人生理想,比如成为翻译,或者成为教师,都是挺难得并且需要我们保护的。如果这位学生没有能够如愿转专业,而是继续留在英语专业的话,就能够有机会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语言之美,体会人与语言的奥妙关系,也就能够明白对事物的判断是需要在全面了解和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出的。如果只是阅读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就开始焦虑,那恐怕今后在人生中的焦虑会有不少。希望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培养学会看世界和看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理性的面对人生和辨析其中的种种焦虑。


怎么样,看完语言界各位大咖的观点后,有没有觉得打通了任督二脉?欢迎点击“写留言”分享你的感受~~


注意啦,好消息!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号内搜”,获取链接,可以快捷搜索“译·世界”号内任意信息~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