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汉学家对翻译文本要吃透

来源:中新网 作者: 时间:2018/10/09




“任何一个作家创作都离不开其生活的根源,这个根源我想就有他的故乡记忆、童年。他经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作品中留下痕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如此表示。

  此间正值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应邀出席,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与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中国作家对话。

  “文学翻译实际上是翻译家和作家之间一种‘语言搏斗’。”莫言说,每个作家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和自己的风格,对于翻译家来讲,第一就是要把文本“吃透”,熟悉得像自己写的一样,“吃透”有难度。在翻译过程当中,可以做一些技术性处理,既还能够忠实于作家本意,又可以让西方读者更易于接受。

  “说一千道一万,作家还是‘玩语言’的。”莫言认为,语言是作家的第一追求,尽管现在作家大多都使用普通话写作,但是很多作品中还是有地方方言特色。莫言建议,作家在运用“方言土语”写作时,应该把它“驯化”,这样更利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也有利于汉语的丰富发展。

  有些作家说自己的语言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实际上是受了中国翻译家的影响,译本和原文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血肉联系。”莫言举例说,自己在读翻译家李文俊翻译的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时,就能感觉到他把带有作家风格的母语转译成了另外一种语言,这就是最高境界的翻译。

  记者在活动现场发现,作为诺尔贝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被众多“粉丝”纷纷围堵着要签名合影。不少汉学家见到他,也主动拿出手机要加微信,并表示希望能够翻译莫言的作品。莫言的作品《蛙》、《红高粱》等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了50余种语言,200多个外文版本。

  .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