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多语种模拟国际会议同传和翻译教学观摩活动”举办

来源:外语学术科研网 作者: 时间:2018/12/05

12月1日—3日,“新时代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多语种模拟国际会议同传和翻译教学观摩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MTI)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会议设置主旨报告、专题论坛、团队展示、接力同传观摩、开放课堂观摩等环节。来自全国的近400位翻译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汇聚一堂,就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开幕式由北外翻译硕士(MTI)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翻学院教授任文主持,校长彭龙、外研社副总编辑常小玲分别致辞。

  彭校长在致辞中对全体参会人员表示热忱欢迎,并回顾了北外人才培养与翻译学科建设的历程。彭校长指出,北外翻译学科历史悠久,拥有本硕博健全的一体化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北外就在英语系设立了翻译专业研究生课程,1979年设立了联合国译员培训班。北外既是全国最先实施翻译硕士教学的高校之一,也是目前翻译硕士涉及语种最多的高校,高翻学院开设的复语翻译更是在翻译教育领域独树一帜。2018年1月,北外成立了翻译硕士(MTI)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有利于整合全校各类翻译教育资源和优势。彭校长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和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必将在层次、结构和模式等方面发生变革。

  常小玲副总编辑在致辞中强调了教材建设与师资培训在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翻译专业发展及翻译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外研社持续关注学科动态、分析院校需求,十年来建设了体系完备的翻译专业硕士、翻译专业本科系列教材,探索了在线教学的新路径,开辟了慕课建设的新平台,研发了国才考试的新评价,并期待在新形势下能够继续为我国翻译教育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样、更全面的支持。

  12月1日上午与2日下午,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教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仲伟合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廖七一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谢天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讲席教授王克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教授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刘洋副教授作了主旨报告。

  黄友义教授报告题目为“新时代中国时政话语外译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黄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翻译的使命由“翻译世界”转变为在“翻译世界”的同时侧重“翻译中国”,语种由单一的“大语种”翻译转向多语种翻译,翻译内容更加多样,技术不断发展,翻译的受众范围更广。黄教授提出,为应对这些变化,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应着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翻译职业中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打牢对外交流的双语基本功,培养遵守基本外事纪律、具备专业素养的合格口译人才。

  贾文键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对翻译教育的新思考”的主旨报告。贾教授介绍了北外翻译学科的发展现状,指出虽然我国在翻译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新时代语境下,翻译教育仍面临大量同质化培养、低水平建设的内部挑战,以及翻译技术突飞猛进带来的外部挑战。贾教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翻译教育应紧跟时代脉搏,服务国家战略;找准特色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形式,加强教材与慕课建设;理论实践并重,加强学术研究,助力学科发展。

  仲伟合教授围绕“新时代的翻译教育:挑战与对策”这一主题,分析了翻译专业教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实践教学、职业资格对接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仲教授指出,应重视翻译人才双语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材施教培养专家型通才;积极对接国家规划,依托地区优势资源与院校优势学科,推进专业特色建设;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对接行业要求,加强翻译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翻译研究的深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廖七一教授指出,西方观念和价值体系通过译介进入中国,翻译参与了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话语建构。廖教授以“翻译与民族国家话语——弗兰金仙(睡狮)的译介”为主题,介绍了弗兰金仙(Frankenstein)译介中以狮子为象征的晚清中国的形象建构如何推动民族国家的话语建构。廖教授指出,历史个案的梳理不仅可以揭示翻译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也会为当下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提供参考,从而转变翻译观念与教学原则,提升教学实践与方法,实现新时代对外交流的战略目标。

  谢天振教授围绕“而今从头说严林——对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一个反思”的主题,以历史上对林纾“二三流者”的评价和对严复“信达雅”的误读与误释为切入点,提出关于“重写翻译史”的设想。谢教授认为我们需要采取全新的视角和审慎的态度,重新定位和评价历史上的翻译家与翻译活动,重新梳理和认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发展脉络,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推进当代中国的译学理论建设。

  王克非教授以“翻译研究拓展的两大取向”为主题,介绍了近十年来翻译研究领域两大具有代表性的增长点——中译外研究和语料库研究。中译外研究的扩大对应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等命题,凸显着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而语料库研究的扩大对应的是各种类型语料库的研制、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等课题,代表着与国际接轨的翻译学术研究。王教授指出,我们目前开展的研究项目更多地体现了这两大取向,两类研究方兴未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将继续拓展。

  胡开宝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数字人文与翻译研究:内涵与意义”。胡教授介绍道,数字人文是将计算机技术或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学科研究的新兴学术研究领域,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和人文学术研究的有机融合。胡教授从数字人文的起源和特征出发,探讨数字人文与翻译研究融合的内涵与意义,指出数字人文从20世纪末进入翻译研究领域以来,对翻译研究的内涵与方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会将文本深度挖掘技术等研究方法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从而使得翻译研究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带来翻译研究的革命性变化。

  刘洋副教授以“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刘教授介绍道,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机器翻译方法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已取代传统的统计机器翻译,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主流方法。刘洋副教授对神经机器翻译近两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最后,刘洋副教授指出了机器翻译的局限性,人工智能仅在满足严格限制条件的场景下取得了成功,距离真正实现理解和推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是主旨报告的点评环节,专家学者思想碰撞、开放探讨。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穆雷教授、中国译协副秘书长杨平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廖七一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文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等对主旨报告进行了深度点评,既呼应了报告要点,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与主旨报告人一道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翻译实践与教学、新时代的中译外翻译主体、重写翻译史对当今翻译教学和活动的意义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前景等值得深思的问题。各位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使得讨论话题更加广泛、观点更加多元、探讨更加深入。

  12月1日下午,六个专题论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北外德语系王建斌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陈科芳教授的主持下,发言人从对国外翻译人才培养的历时研究、国内翻译教育现状、毕业生就业跟踪、教材建设等方面充分讨论“翻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这一话题;在北外高翻学院李长栓教授、法语学院傅荣教授主持的“笔译教学理论与方法”论坛和北外日语系徐滔副教授、外交学院徐然老师主持的“口译教学理论与方法”论坛上,发言人结合各自院校经验,交流了口笔译教学方法与理论构建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第二阶段,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华树教授和北外英语学院王颖冲副教授主持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译教学新模态”论坛上,发言人讨论了翻译技术飞速发展对于翻译手段、翻译过程、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带来的新挑战,提出了新思路;在北外专用英语学院彭萍教授、暨南大学廖开洪教授主持的“翻译理论研究”论坛上,发言人就翻译伦理、信息构建理论等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在北外亚非学院韩语系金京善教授、郑州大学索成秀教授主持的“翻译实践与教学”论坛上,发言人就翻译实践新尝试和翻译教学新方法进行了交流。

  12月2日上午,在翻译教学团队展示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分别介绍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北外高翻学院介绍了以渐进式、反思式、互动式为特点的笔译教学,强调实战、反馈及反思的口译教学,极具特色的“非通用语+英语”复语口译项目以及在翻译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伦理教育课程,体现了教学工作中口译和笔译并重、语言和知识并重、教书和育人并重的理念,以及教学中对职业译员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四种能力的高度重视。

  北二外日语学院教学团队从培养框架、教学理念、实践教学、课程说课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本科翻译方向、学硕翻译方向(MA)、翻译专业硕士(MTI)、翻译学博士联合培养(中英日)项目等四个层面的日语MTI人才体系化培养与教学实践,探讨了非通用语翻译人才培养与英语间以及各语种间的共性与个性。

  广外高翻学院展示了口译教学的“广外模式”,介绍了独特的“探照灯”模型:以理论为观照,技能主线、专题主线和语言主线相辅相成。在技能主线方面,广外高翻教学团队采取技能分解的手段,每个阶段重点关注不同的子技能。在口译教学中的质量评估方面,广外高翻团队结合案例分享了“广外模式”下的口译质量评估参数框架和具体做法。

  在教学团队展示后,刘和平教授、穆雷教授、韩子满教授、李长栓教授和徐滔副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探讨了作为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翻译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差异,非通用语翻译人才培养与英语间以及各语种间的共性与个性,翻译学科发展前景等问题。

  12月1日晚,北外整合校内各MTI培养单位的力量,安排了多语种模拟国际会议接力同传活动,供与会者观摩。讲座嘉宾Dr. Fran?ois Massion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Technology and Translation的讲座。来自全校英、德、日、法、俄、西、泰、朝鲜语等8个语种的MTI学生展示了本次讲座的9语接力同传。同时,德语系王建斌、日语系徐滔、俄语学院苗澍、亚非学院(朝鲜语)李丽秋、亚非学院(泰语)谢玉冰、法语学院田妮娜、英语学院邓小文、高翻学院刘宇波、西葡语系徐四海等几位教师在场监听,记录同传效果并进行点评。此次模拟会议接力同传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实践机会,也让现场观众感受了真实讲者和真实环境的“高度仿真”口译现场。

  12月3日上午的开放课堂环节,翻译硕士(MTI)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单位开放了32门类型各异的翻译课供参会者观摩,展示了北外的翻译课堂风采与教学特色。

  研讨会顺利闭幕,任文教授主持闭幕式,杨平副秘书长、贾文键副校长致闭幕辞。

  杨副秘书长提出,随着国家发展,语言服务需求与语言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面对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翻译界提出新的理念并采取行动,探讨如何处理产学研关系、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把能力培养纳入翻译硕士教育体系等问题。

  贾校长总结了本次会议在主题与理念上的特色,强调了北外作为翻译专业教育发源地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并指出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北外高翻也即将迎来建院40周年之际,此次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任文教授在最后总结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翻译教学的重心,此次会议专家云集、规模盛大,不仅关注了当代翻译实践与教育的重点话题,也体现了深入多元共存、促进多语发展的共同愿景。任教授对于在场嘉宾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谢意,也期待明年高翻40周年再聚,共襄盛举。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