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并重促进文化交流——访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时间:2019/05/24



学术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播,学术“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和路径。近年来,中华文化和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一进程中,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今世界,当前国际文化交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西强我弱”状态,如何持续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是国家、社会和学界聚焦的议题。近年来中国文化和学术“走出去”的现状如何?对外话语体系平台建设、翻译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

  交流应是平等、双向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谈一谈您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理解?

  许钧: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走出去”、学术“走出去”是时代潮流。人们只有在与外界的交往才能不断了解自身、丰富自身、创造自身。如果没有开放的精神,没有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人类就不可能准确认识自身。

  文化和学术交流不仅应是双向的、互动的,而且也应是平等的。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要把西方优秀的思想文化介绍进来,这是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勇于学习、具有充分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深刻体现了我们开放、包容的胸怀;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中国也有责任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的意义上说,中华文化“走出去”,表达了中华民族推进世界各种文明交流交融的美好愿望,也顺应了丰富世界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要求。

  近些年来,为了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制定了宏远的目标,也采取了积极的举措,为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传播设立了许多基金、搭建了不少交流平台。同时,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成果宏富、底蕴深厚,面对当前国际文化交流还不够平衡的状况,中国文化要有效地“走出去”,与各民族的文明接触,展开平等交流,进而实现交融,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些重要问题: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应如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应采取哪些步骤?凡此种种,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提到交流平台的建设问题。我们了解到,浙江大学在2018年11月正式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学术机构——中华译学馆,您担任馆长。请您结合中华译学馆重点将推进的学术工作谈一谈“走出去”怎么才能更有效?

  许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当中,以中华文化为根,译与学并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这是中华译学馆的创立宗旨。在中外交流中,我们一方面要把国外优秀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学术作品“译进来”,另一方面要重视“译出去”。“译进来”与“译出去”,不仅是文化和学术交流的必要任务,也是翻译面临的双重任务。要传承中华文化之脉,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典籍译介等形式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把我们优秀的文化拿到世界文化中,交流分享。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决定性贡献的翻译家的功劳。结合以上目标任务,我们要组织出版系列翻译丛书,编撰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中华翻译家研究文库等。

  “走出去”工作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文化“走出去”、学术“走出去”是时代潮流,是整个国家的战略需求。满足这种战略需求,就须要致力于真正的文化交流,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实施等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同时,无论是学术还是文化交流,人才都处于关键地位。我们要培养出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国际视野的全面型人才。

  以思想为先导 以翻译作桥梁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学术的角度看,学术“走出去”既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您认为近年来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状况如何?应当如何进一步推动?

  许钧:近些年来,为有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中国文化主动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备受中外学界的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丰富内涵中必然有着中国学术“走出去”这一重要内容。从学术的角度看,学术是思想和思想创新的路径,是我们对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的思考。中国学界对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这对丰富全人类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步伐坚实有力。现在,在我国举行各类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论坛越来越多,国际上举行的各类会议中中国学者的身影越来越多,以至有的外国学者说,当今的国际学术论坛如果缺少中国学者参与,那将是不完整的。同时,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另外一条路径是教育,无论是中国学生走向世界,还是来华留学生接受中国教育,他们都带着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传播着中国文化、中国学术、中国思想。所以我觉得,中国学术“走出去”跟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我曾提出一个观点——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以思想为先导,“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则是先导。我们向外译介的中国文化,要具有思想性和整体性。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包括文学的译介,中华典籍的译介,当代中国鲜活思想的译介,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译介。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有源有本有活力,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之精华、中华思想之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时期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促生了新思想、新理论,这是人类思想的共同财富,需要向世界译介,为丰富人类精神、推动社会进步、谋求人类福祉做出贡献。向外译介中国思想,还应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探寻国际文化交流的话语方式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中华文化和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翻译承担了怎样的角色?又应当怎样更好地发挥翻译的作用?

  许钧:为什么有翻译?是因为语言之间有差异,不同的语言之间交流有语言障碍,而翻译就搭建起了不同语言、不同思想文化、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的桥梁。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翻译是一种精神——它永远是面对他者,因而内在蕴含着对外的、开放的、解放的精神,导向的是他者之间的交流,同时又不断丰富自身。这与文化“走出去”的价值追求在精神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翻译的历史看,由于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翻译在维护语言多样性的同时还起到了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翻译在中国的历史实践,还证明了其对促进思想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通过翻译传入中国,并在关照中国现实、思考中国命运中实现思想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由此不断推进。

  50多年来,我一直忠诚于翻译,做翻译、教翻译、研究翻译,在我看来,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和发展的根本存在方式之一。推动中华文化、中国学术“走出去”,也需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翻译。在对翻译之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语言、创新等诸层面作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互学互鉴的角度,更好地定位翻译、用好翻译,更好地发挥翻译的作用。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5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