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新书发布会暨中华学术外译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
来源:中译出版社CTPH 作者: 时间:2019/05/29
5月24日下午,“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新书发布会暨中华学术外译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中译出版社和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
会议邀请了方梦之教授、张春柏教授等十余位来自上海多所著名高校的重量级嘉宾与会。嘉宾们各抒己见,对刘宓庆教授的翻译理论体系以及中华学术外译等话题发表评论,活动气氛融洽热烈。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正军副院长首先向嘉宾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期待今后与出版社有更多合作,举办更多这样高水平的校际学术交流活动。
主持人王建国教授宣读了刘宓庆教授发来的致谢信。信中发表了两点历史感悟和现实感言,特别提到他本人得到了中译出版社(前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长达48年从未间断的倾力相助,可谓“守望相助、风雨同舟”。
随后,王建国教授与章艳教授分别介绍了刘宓庆的翻译思想成就。王建国教授从宏观上介绍了刘宓庆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章艳教授则以“我认识的刘宓庆教授”为题讲述了在同济大学与刘教授共事期间亲历他为学为人的点滴故事。
接下来的专家发言环节,方梦之教授首先发言,评价刘宓庆是中国翻译研究学者中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位。他认为,刘宓庆的翻译研究思想很有代表性,贯穿他理论研究的有四点:民族性、科学性、对策性、实践性。他指出,刘宓庆“本位关照,外位参照”的研究原则以及他的翻译主张,与今天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倡议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他对于中国翻译研究界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
张春柏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他在翻译实践上最佩服许渊冲,在理论研究上最佩服刘宓庆。刘宓庆教授几十年如一日著书立说,没有丝毫功利心,这种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值得青年学者学习。他指出所有翻译理论都具有民族性(culture specific),刘宓庆为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呼吁学界重视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展,将刘宓庆翻译思想作为研究对象。
朱振武教授则表示,翻译界多年来唯西人马首是瞻,对本土学者重视不够。刘宓庆先生的学术贡献、翻译思想、学术跨度超出许多西人,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我们在出版之外还需要做更多工作,将这样的典范树立起来。他谈到,刘宓庆教授坚持“国学为根,西学为鉴”,学术功底扎实,写作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而现在很多学者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就是国学根基薄弱,学术视野狭隘。今天我们树立刘宓庆教授这样的典范,能够有力地冲击学术藩篱和学科藩篱,促进外语学科的健康发展。
傅敬民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刘宓庆教授在《现代翻译理论》中提到的翻译思维,在上世纪90年代曾深刻影响了他的研究方向,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受刘教授的理论影响而写的。他倡议在《上海翻译》上开设刘宓庆专栏,从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建构、对策论、整体性整合研究等角度组织3—4篇文章,明年刊发。
发布会上举行了赠书仪式。由中译出版社代表对外汉语出版中心主任胡晓凯向华东理工大学赠送“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丛书。
中译出版社总编辑贾兵伟特意为本次新书发布会录制视频,向与会专家表示诚挚感谢,并介绍“中译翻译文库”项目,聘请与会的十二位教授为文库学术委员会顾问。
本次聘请为“中译翻译文库”学术委员会顾问的教授名单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 琳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方梦之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荣誉主编
傅敬民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执行主编
屈文生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孙会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王建国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温建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教授
肖维青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张春柏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章 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
赵 刚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朱振武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下半场的“中华学术外译”研讨中,屈文生教授、王建开教授、赵刚教授、陈琳教授、温建平教授、吴碧宇副教授依次发言,讲述他们与刘宓庆教授的交往故事、刘宓庆翻译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在各自领域的治学心得。
刘宓庆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四十余载,秉持“本位关照、外位参照”的研究方法,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重视。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是中译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重点学术图书,精选了刘宓庆先生的六部代表作品,集中展现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这六部作品分别为《文体与翻译》《文化翻译论纲》《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被列入多所学校的考研必读书目。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