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事 | 名校毕业生分享:翻译硕士能做什么工作?(上)
作为智库型研究与资讯平台,译世界【官方微信号译·世界(YEEWORLD)】推出“译事”栏目,聚焦全球语言服务行业,以专业的视角、前沿的眼光,通过双语译介、原创策划等多种形式,评述行业现象、观察业态发展,欢迎关注!本期为第五十四期。
5月19日,由博雅翻译文化沙龙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举行,来自MTI院校、语言服务企业的300余人参与了会议。
会议囊括了8个论坛与对话环节,来自翻译界政产学研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行业精英作为对话嘉宾,就语言服务学学科建设、语言服务企业国际市场的开发与人才培养、民族企业的世界之路、中国国学定义与中国文化外译出版、产学研结合与跨校教育、MTI专业与职场需求、翻译行业的机器与人、DTI教育的设想与准备等话题展开了热议与探讨。
在本期“译事”栏目中,Yee君将和各位分享北京大学2015级MTI学生、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的白艺茹主持的“MTI专业与职场需求”论坛。知识产权出版社翻译事业部主任胡新华,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MTI学生、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高级翻译曾添添,北京师范大学2016级MTI学生、现就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郝曲潇潇,北京大学2017级MTI学生、2019年毕业后将加入江苏省名校优生选调的程芷薇,北京师范大学2018级MTI学生陈高翔共同探讨职场对于学生的期待以及MTI学生可以怎样学习和发展↓
MTI专业与职场需求
主持人
白艺茹
北京大学2015级MTI学生
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
嘉宾
胡新华
知识产权出版社翻译事业部主任
曾添添
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MTI学生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高级翻译
郝曲潇潇
北京师范大学2016级MTI学生
现就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
程芷薇
北京大学2017级MTI学生
2019年毕业后将加入江苏省名校优生选调
陈高翔
北京师范大学2018级MTI学生
▲ 左起:白艺茹、胡新华、曾添添、郝曲潇潇、程芷薇、陈高翔
论坛视频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
(视频由“译直播”整理发布)
*以下论坛文字实录由译·世界根据视频整理,不代表译·世界观点,仅供分享交流↓
主持人:首先,我们来问一下胡总,您从一个企业专家和用人的角度,觉得企业或职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的期待是什么?或者更具体来讲,对于我们将来MTI语言人才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期待?
胡新华:大家好,应该说其实我进入语言服务行业时间也不长,只有几年的时间,而且我这个行业也比较片面,主要是在知识产权的语言服务行业。我想从知识产权语言服务的角度来讲一讲,我们这个行业对应届MTI毕业生有什么要求。但我想,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也应该是通用的。
首先来讲,他一定是个复合型人才,要求具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还要有其他行业的行业知识要求,我想通用的语言行业应该都是这个要求。对于我们这个知识产权语言服务来讲,除了语言本身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基本的能力和要求。第一是,我们做知识产权行业,或者更具体来说做专利翻译比较特殊,因为专利文献既是法律文献,又是科技文献。从法律文献来讲,专利文献里面的权利要求书,记载了我这个专利所要求的权利、所保护的内容以及保护的范围,它就是一个法律文本。所以,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产权法律相关的基础知识。另外,我们的专利是各个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所以它一定是技术文献。它的说明书里面详细记载着这项技术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方式,所以它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行业知识。比如说,我们做生物领域的翻译,那你就要有一定生物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一样,比如其他通讯、电学,都要有一定这种专业的背景知识。
所以我想,从MTI的培养来讲,各个高校也一直在说,MTI语言研究生的教育应该是“外语+”的教育,对于知识产权来说更是。那么,它“+”什么呢?就是知识产权法律相关的知识,再加一定的行业知识。所以,我想对于我们所有语言服务行业来说,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外语+”。只不过其他的语言服务行业可能加的是其他相关的行业知识。
主持人:好,谢谢胡总!我觉得“外语+”这个概念是大家都会去认同的一个概念。作为自己的专业来讲,语言能力一定是最基础的,当然,你后面要加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好,加其他能力也罢,其实都是我们在两年的学习中着重去注意的。我也希望听一听刚刚毕业走入职场的两位同学曾添添和郝曲潇潇来说一说,你们在进入职场之后,对于职场对你们的期待和要求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曾添添: 首先很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是18级毕业生,我就简单地谈一谈我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职场对于人才,尤其是语言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其实,我现在工作于一个金融机构,是保险公司,它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需求,但我觉得应该有三方面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共性的,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需要的。
我觉得首先第一点就是,你的专业知识。这可能是大家经常会提到的,但我觉得专业知识不仅仅是包含你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你的某个专业,但当然这是第一方面。比如说我们是语言专业人才,我现在的岗位是高级翻译,那么,首先翻译能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专业知识。我觉得无论你在任何一个行业,另一个很重要的专业知识就是你的大行业背景。就比如说你是在工商银行,你可能会需要一些银行、结算、金融方面的一些知识。比如我现在这个岗位,我觉得大行业背景的知识,因为我除了现在做高级翻译之外,还有一些行政的工作,还有投资者关系的工作,那我就需要了解保险、投资,在董事会办公室的工作也会涉及一些财报编纂的工作,所以我还需要了解一些会计、法律的知识,这个大行业背景我觉得也是专业知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除了本身的专业和大行业背景之外,这是两个专业知识这一块,那么第二点我觉得就是我们对自己工作的熟悉程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其实这一点应该是将我们第一点专业知识和我们具体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公司或者是单位的工作联系起来的一个衔接。我觉得这一点需要时间,还需要你有一个很强的学习能力。就是真正把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行业背景的了解去融入到这样一个工作环境当中来,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你会发现在工作场合当中,有的人这种融合能力非常强,可能三个月就上手了,但是有的人就一直停留在那个空间,了解得非常浅,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第三点其实就是我们的软实力。我们所谓的沟通协调能力、我们的执行力,还有就是在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条理,就是如何把一天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来排列,并且真正地可以根据这个顺序把它很好地完成,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我觉得大概是这三点。
郝曲潇潇:大家好,我现在从事的其实跟前两位有所不同,我主要从事的是项目管理,我就借助我这不到一年的经验说一下,项目管理这个方面对语言方面人才的要求。
我觉得第一点还是,虽然做的是项目管理,但还是需要具备翻译专业这个本身的能力。因为虽然不需要每天做翻译,但是做项目经理这个角色,需要了解翻译这个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合理地、有逻辑地安排译员的工作。当客户有疑问,或者有challenge的时候才可以合理地跟他们解释,我们为什么是这么做的。
第二点我觉得很重要,也是我在上学时可能有一些忽略的是翻译技术。现在在翻译市场上,其实CAT工具,还有TMS就是翻译项目管理的系统是运用的很广泛的,在很多大企业里面也都在用。所以作为项目经理的话一定要熟悉这些工具的使用,比如说Trados最基本的,然后可能也需要项目经理在企业里跟IT部门合作去搭建一个TMS,所以TMS的一些基本知识也需要知道。
第三点我觉得跟刚才添添姐说的一样,就是除了翻译本身以外的沟通、协调、情绪的管理能力,比如说对客户的一些expectation 的manage,这个可能可以归结为项目管理能力。这个是可以在学生时期有一些锻炼的,我也有印象,当时在申请这个岗位参加面试的时候,老板也会问,会对简历里面在学生时期做过的翻译项目管理的实践和实习比较感兴趣,也会提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你做过最紧急的项目是什么样的,或者你最多的时候同时手里可以负责几个项目。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更convince你的老板说,我有这些可能客观不能衡量的能力,比如说管理、沟通这些方面。谢谢!
主持人:谢谢两位!其实总结下来,我们套用刚刚胡总说的就是这个“外语+”的概念,可能职场对于一个新人,或者说再具体一点,就跟我们今天的主题联系起来,职场对于我们语言专业的人才,它的一个基本的期待可能就是你的外语能力,也就是你的专业能力+你的行业背景+你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协调、情绪管理等等。
其实,探讨完职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后,我们再反过来去想,我们在面对职场、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这样的能力,或者说我们在经过一年两年的学习之后,我们自己的技能树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自己的优势会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挺cliché的,因为特别像是一个面试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我是2017年毕业的,我在当时毕业面试的时候有个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在一场面试里,面试官问我说,你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其实这种宝洁八大问类的问题肯定是难不倒我的,但是正当我打算回答的时候,他又补了一句说,除了你的语言之外。我当时其实真的是愣了好几秒,包括我心里其实还默默地在吐槽:你让一个学语言专业的人,不让他说语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操作?但是,当时我还是把这个问题顺利地回答了出来,我是怎么回答的呢?今天就不跟大家分享了,因为有五位嘉宾坐在这儿,轮不到我来说。
我们接着来听一下我们这个学生团体吧,这四位同学作为今天MTI专业学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和代表,你们觉得自己的技能树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你们作为MTI专业的学生,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以及在校期间或者是有工作之后,包括这整个时间段内,你们是怎么去发掘它,去培养它的?我们想听一下大家的想法,我们从最边上的陈高翔开始吧。
陈高翔:大家好,说到这个技能树这一块,我自己就是外语能力这个第一项就不用说了,除此之外我觉得我可能是亲和力,大家看我的面相能看出来了哈。另外一个可能是跟性格有关,我就是属于那种慢慢的,不会很急躁的那种人。所以亲和力算是一点,另外一点就是视频剪辑算是我的一个个人爱好,我为我们北师大举办的很多活动做过视频剪辑工作,包括咱们去年第十届翻译大会的时候的周年视频是我做的,非常荣幸。这个就是我想到的三点。
那么,提到外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的话,我认为还是“外语+”这种。“外语+”是除了外语能力,它还有一点就是非常熟悉的专业领域。我知道我们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他其实就是英语专业,他没有一些比如法律背景或金融背景,很多都是这样。那我们作为学生,我个人认为就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着手,找自己的兴趣点,从兴趣作为一个切入点。比如说你对足球感兴趣,你可能会查一些足球的相关信息,中文的、外文的,那你喜欢某个球星,你会查一些这个明星的资讯。就是这样长时间下来,就在这个“外语+兴趣”这块就成为你的一项技能。那你日后可能就会从事一些足球翻译或者是体育新闻这些工作,你做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另外就是,足球也是你的兴趣,所以既然是你的兴趣,那么你工作起来可能就会更有动力一点。所以,我觉得就是“外语+兴趣”可以提高你的自身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北师大MTI会在招生简章上特别注明的是,我们欢迎跨专业学生报考我们学校。就是你自己的专业背景是不能丢的,再结合你的外语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们外语人才的竞争力。
说到技能这方面,我还想问在坐的学姐以及胡总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好多MTI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直接从事翻译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全职翻译这些?那如果我们要是跨到别的行业的话,我们在校期间应该关注提升哪方面的技能?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这些技能?请在坐的学姐帮忙回答一下。
主持人:添添学姐回答一下吧。
曾添添:其实我本来自己有个提纲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但是我觉得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事例。其实我们在校学习翻译的时候做的一些练习,可能是一些制式的练习,我们会把自己的翻译分成很多块:政治、文化、经济等,每块可能会学一些甚至已经过时的材料,但工作的时候我会发现,你真正的在,比如像现在在我的单位会有一些业务发布会,有一些大型的国际开放日,这种场合我需要翻译。这个时候,其实临场的应变能力和你对观众他们的需求的掌握能力,对你自己的这个翻译的表现和你采取的翻译策略其实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应该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在一个我们公司的大会上,当时是现场的一个交传,是一个Q&A session, 当时我们的领导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提到了一句俗语就是“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其实我当时因为是第一反应,我就翻译成Our wish is a beauty, but the reality is a monster. 我当时是这么翻的,其实当时翻了之后现场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大家一下就被点燃起来了,感觉明明很枯燥的一个会,好像一下就有了乐趣,当时效果还是挺好的。但我自己下来反思了一下,我觉得如果说按照我们真正有翻译精神,要“信、达、雅”的一个标准的话,我可能会翻译成Our wish got curves, but the reality get only edges. 大家学习语言的可能知道curves和edges都是形容女性,但前面一个是形容丰满,非常的有线条,但是后面一个就形容她可能有点chubby,有点赘肉。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无论是在形和意上都会更加地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然后我当时也是抱着领导能够认可我的一个想法,就把这个想法跟我的领导说了,她斟酌了一下,她觉得虽然在信达雅这个层面上可能我的第二版翻译会更好,但其实考虑现场的效果,还有现场其实并不都是语言专业的人才,可能他们并不知道curves和edges具体有什么意思,如果说我当时是以那样的方式来翻的话,可能现场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
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在校的培养来说,我们自己对于目标观众,就是我们真正在翻译的时候我们的受众是什么样的,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根据这个来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我觉得是在我们在校的时候,在校实习或者是获得一些小的翻译机会的时候,自己应该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郝曲潇潇:还是谈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是吧。我觉得学语言的同学们,我认为有两大方面,我的思路是这样的,所有大学生都要学英语,非英专的同学他们学的是听说读写,我们的优势就在听说读写以外,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东西。那我觉得可能是两方面吧,第一方面是方法论,我们掌握不只是语言本身,而且还掌握这个语言相关工作怎么去做它。比如说翻译,可能很多人会有一个想法是只要会中文会英文就可以去做翻译,但其实我们接受翻译的教育我们会更了解,不同的文本它对语言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文本它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包括当我们遇到查证的时候,我们不只会去百度、谷歌和有道,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语料库的资源或者说是一些语言学网站的资源来供我们查证,这个就是方法论。或者比如说语言培训行业,因为我是北师大毕业的,可能会想到教书教英语这个方面。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他自己的英语功底其实都是很过硬的,毕业之后可能会选择教英语这么一个职业发展方向,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没有让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变得可替代。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学习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这个就是他们的方法论,构成了他们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个我觉得是对行业的了解。比如说翻译或是语言服务行业,我们MTI的学生可能能更多地知道比如说国内翻译行业这个市场的发展状况、成熟程度、规范程度,或者是哪些领域需求还很大,但是目前还比较空白,是我们这一代翻译人才可以去填补的。还有包括对市场规范的了解,到底什么叫翻得好,比如说本地化行业有个叫LISA就是99.6这个标准,可能MTI专业的同学会知道这个标准,会知道这个数字背后有哪些衡量的准则、衡量的方面,知道这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衡量自己、要求自己,然后对照着这些标准去发展,这样也会在我们需要进入市场的时候更适合这个市场,更适合工作环境。对行业的了解我觉得还包括一些前沿的技术、前沿的课题、发展趋势,比如说翻译领域可能近些年来讨论比较多的就是Google的神经翻译、AI翻译或者是机器同传这些东西,可能我们能更多地了解最前沿的这些发展趋势,我们也可以更多地思考,虽然我们不是程序员,但是在这样翻译的大方向,在这些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作为语言人才可以做些什么。有了这样的知识也可以在众人谈虎色变,觉得以后不需要人工翻译,甚至都不需要学语言了,有这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可能能够更客观、更平衡地看待,然后更加有计划地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吧。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