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翻译批评高层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来源:翻译学研究 作者: 时间:2019/12/05

 

 

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上海翻译》编辑部联合承办,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翻译》、《当代外语研究》、《翻译论坛》等国内多家相关刊物参与协办的“第三届全国翻译批评高层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顺利举行。来自全国120多名翻译批评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大会开幕式于11月30日上午举行,由《上海翻译》执行主编傅敬民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持工作副书记曾桂娥、副书记贾小琴、主持工作副院长邓志勇、副院长苗福光出席论坛。邓志勇教授代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致欢迎辞,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中国翻译》苑爱玲副主编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上海翻译》名誉主编方梦之教授、主编何刚强教授。


  简朴的开幕式后,论坛进行主旨发言。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廖七一教授在题为“翻译的界定与翻译批评”的发言中指出,批评的本质是对翻译和翻译活动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与评估,翻译的哲学假设直接规定了翻译批评的原则和标准;而批评主体、视角、方法、目的的差异则决定了批评标准的多元。翻译批评是规定性研究,翻译批评的研究(元批评)则是描述性与解释性研究。我们对翻译批评的研究不是要确立或否定某一先验性的标准,而是发现特定标准生成的历史语境或权力关系。制定翻译标准和原则、建构宏大的翻译批评体系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描述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翻译批评规范,揭示翻译标准和原则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动因,以洞悉翻译批评与主流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发言题目为“论以平仄代抑扬的可行性——再译《西风颂》”。他认为,无论是诗歌翻译界的主流以顿带步,还是其于2014年提出的以逗代步,都与严实的节奏保持着或远或近的距离。20世纪以前,在西方和中国,格律诗都是诗歌创作的主流,很多经典的名诗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不仅因为诗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诗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如果因为翻译而破坏了格律元素,就会损害诗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在还原诗的格律元素基础上,王教授对原来的《西风颂》译文进行修改,通过以平仄代抑扬的翻译方法,得到了新的译文,充分说明诗歌翻译不仅可以译出诗的节拍,还可以兼顾诗的声律。


  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围绕“关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外译评价的几个问题”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深度思考。她指出文学文化的双向多维交流逐渐成为各界共识,中国文学外译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认识并不统一,主要存在三个根本性问题:中国文学主动外译的必要性、中国文学外译的方法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的接受。她认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语境下,就今后的中国文学外译评价而言,译学界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中译外研究;切实加强对翻译过程的考察;真正深入文本,通过扎实、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展开有理有据的翻译评价,避免一切印象式或标签化的主观判断;坚持文化自觉,从精神建构与文明交融互鉴的高度定位中国文学外译,促使文学译介实现其推动中外文化平等、双向交流的根本目标。


  福州大学陈小慰教授发言题目为“翻译修辞批评的几个维度”,即翻译行为认知维度、翻译行为主体维度、译文话语维度、翻译语境维度、语篇类型维度、策略运作维度。她认为,这些批评维度并非互不相关的独立存在,而是基于一个共性,即都是以争取共识、诱导和促进理解与合作为基本理念和最终目标而开展翻译修辞批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邢杰副教授以广外翻译实践教育基地外交部项目为例探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翻译过程批评”,他指出翻译的具体过程中应考虑对翻译的产品、对翻译的过程及对翻译的功能三方面进行批评。


  中南大学范武邱教授分享了“关于中国译学走向世界的点滴思考”。他认为,中国译学要想真正在国际译坛上掌握学术话语权,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增加国际译学期刊发文的产出;二是提高译学成果在国际同行中的认可度;三是扩大我国在具体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司显柱教授以“翻译批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为题,梳理了元功能与翻译批评、语境与翻译批评、语篇属性与翻译批评的关系,并总结:通常意义上,翻译的标准是忠实、通顺,但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使用规律的描述,我们可以将此纳入翻译批评参数,较为系统、全面地开展翻译批评,对翻译文本质量做出评估、对翻译策略选择做出解释、对背后根源进行阐释。


  30日下午,会议举行分论坛发言,60余位与会代表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在由《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主持的分论坛中,众发言人就“翻译批评话语体系建构与应用翻译批评研究”进行相关展示和讨论。福州大学教授陈小慰和长治学院教授刘满云对演讲内容进行了详尽的点评,让在场学者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翻译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意义,也加深了对应用翻译批评研究的理解。


  在由《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任梁超群所主持的分论坛中,与会学者就“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进行深入交流。扬州大学教授周领顺和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侯涛对展示内容予以积极评价,鼓励各位学者进一步完善各自研究,为文学翻译批评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胡加圣教授所主持的分论坛对包括“语料库建设”“翻译教育”“典籍翻译批评研究”等在内的多个话题进行了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王军平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的李孝英教授对展示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与发言人进行互动,各位在场学者受益匪浅。


  12月1日上午,论坛继续进行主旨发言。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王银泉教授畅谈“国家战略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外译与文化自信”。王教授谈论了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并指出中国文化外译活动对于西方文化的重要意义。从中医方面的翻译,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入华及其翻译活动等方面诠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同时指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路径主要通过蒙古和耶稣会。他表明西方文化正在衰落而中国翻译研究“失语”状态,有待打破西方中心论,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异化”和“归化”,以及寻求两者平衡的“等化”,还是归结到中国文化自信上。翻译研究亟待全球视野,中国文化外译实践及研究亟待守正创新。


  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翻译批评上的‘三’”。周教授的发言侧重研究方法,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周教授首先谈及翻译批评三个时期,他们分别是传统期、文化转向时期、当下的人本探索时期。其中传统期讨论的是译文与原文的关系,文化转向时期则是把翻译置于社会语境下进行讨论,人本探索时期侧重以人为本的研究。之后,周教授指出了全面、客观、科学应是翻译批评的“三”大目标。同时,周教授讲解了翻译批评的三大科学方法:语料库,连续统和层次法。在发言中,周教授表示翻译批评已经进入到科学的拓荒期,“以人为本”的翻译批评是一条可持续的研究之路。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一多教授就“翻译批评标准体系研究”展开演讲。她指出,在对翻译作品进行评价时,通常有学术、社会、行业规范三类标准。三类翻译批评标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理想、现实、规范,并由此构建多层级的批评标准体系。


  江南大学包通法教授的发言主题为“‘意象思维’思维构式与古诗英译”。包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单位,是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维,时空互为的认识构式和样态,具有生命样态的基始;通过把人与认识对象相结合,可以形成时、空、人三位一体的认识构式与模态。包教授关联“意境”与意象,探讨了如何将“意象”作为诗歌意义认知与翻译行为的抓手。


  广东工业大学张道振教授发言主题为“小句移位和文学翻译批评的描写模式建构”。张教授基于译文和原文的文本细读,举例探讨翻译中被译者扭曲的原文作者所建构的语言模式,对移位的符号学效果和译文在目标语中所执行的功能进行挖掘和解释。


  上海师范大学王国凤教授从语料库视角切入,在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批评与阐释框架”为主题的演讲中,王教授认为语料库的翻译批评研究受到研究方法、描写维度的制约。提出译者文本层面、译者个体层面、译语社会层面上的翻译批评研究的阐释框架。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王军平副教授发言主题为“翻译规范视域下的译者行为批评”。王教授对翻译批评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现状分析,总结出了四种译者行为研究有待拓展的问题。王教授指出,翻译规范视域下的译者行为批评是描写性的,是社会学路径的翻译研究,是对译者社会化层面的考量,可以为译者行为合理度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参照。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桑仲刚发言主题为“翻译批评即翻译‘问题’决策评价”。桑教授认为翻译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译者的核心任务是解决翻译问题。通过解析翻译活动实现过程中的各类翻译问题及其决策机制,可构建翻译批评的“问题”途径。


  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李金树教授在其题为“翻译批评断代史书写”的研究中,对翻译史、翻译批评和翻译批评断代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以“时代语境、批评主题、批评特征、批评效应”为核心的内容框架,初步勾勒了翻译批评断代史书写的路径方法。


  大会行将拉下帷幕之际,傅敬民教授代表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单位致闭幕词。他用六个字表达他的心声:“感谢、感动、欣慰”。他感谢前辈学者方梦之教授、何刚强教授、廖七一教授、司显柱教授、王东风教授、陈小慰教授、包通法教授、王银泉教授对论坛的支持,感谢刘云虹教授、周领顺教授等翻译批评领域杰出代表的学术分享,感谢协办期刊为分享本次论坛的成果提供广泛的平台,感谢所有代表的积极参与和学术奉献。他感动于所有与会代表对本次论坛的理解与支持,感动于所有代表在这喧嚣年代对于学术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为本次论坛顺利举办付出辛劳的学院、编辑部同仁以及论坛组委会工作人员。同时,傅敬民教授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优秀成果,并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深感欣慰。他指出,翻译批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应积极传承前辈的优秀传统并不断构建当代话语体系,从质量、技术、产业等方面对翻译批评领域有待深入挖掘之处进行了概括总结。他强调,全国翻译批评论坛在推进翻译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并预祝下一届全国翻译批评论坛能于2021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功举办。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