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蔡基刚教授:专业的调整与拓展,非消亡

来源:译坊 作者:刘和平 时间:2020/04/16

 

蔡基刚:“随着机器翻译时代的到来,高校翻译专业必然走向消亡,除了保留少数翻译研究所或文学翻译研究所外,翻译专业应该改为语言服务专业。(......)高校翻译界必须为这个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尤其是翻译专业要为自己的消亡、开创新兴的语言服务专业做好准备,进行勇敢的探索”(2019-09-18,译世界)。“火眼金睛比尔王”支持蔡教授观点,并进一步补充了翻译专业将“消亡的证据”(见:“高校翻译专业将逐渐消亡,不仅仅是因为AI”)。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语言服务40人论坛先后推出几期关于疫情背景下应急语言服务的建设及后疫情时代的语言服务行业等话题,新观点交织,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含企业中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当下的语言服务和其未来。


  现实的残酷:翻译需求量与人工产出节奏矛盾凸显


  过去30年,翻译量翻了不止百倍,交付速度提升了约十倍,而人工产量只增长了一倍!社会现实在不断证明:翻译专业将被淘汰!因为毕业生只有极少数应聘翻译岗位,因为人工费用太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纯翻译”岗位受到威胁!


  概念的模糊: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概念混淆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的翻译学校相继诞生,当时的市场是二战后的国家重建和欧洲煤钢共同市场的出现,需要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更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职业口译和笔译人员。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欧洲的翻译学校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标,招生规模和入口和出口都有严格的标准。直到2000年,全球中国以外的翻译学校或机构也只有200多家,而中国从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开始培养硕士生,培养单位从最大的3家和15家分别扩大到今天的280多家和250多家,同时设立本科和硕士的培养单位接近400家。一个国家的总数超过全球!实际上,中国的翻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换句话说,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应该能做“大众化”工作!


  翻译职业与职业翻译定义不清:翻译职业需求的能力尚未真正进入人才培养计划


  在《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一书中,葛岱克系统描述了翻译行业和人才培养要求,但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几乎一直有“瓶颈”,仅仅停留在翻译行业或语言服务行业链条上的“翻译”岗位,甚至还不是翻译岗位,仅仅是语言翻译上,其他能力均被忽视。早在2000年前,我在一篇讨论跨文化交际的论文中就提出译员在职场的“多面性”:需要做翻译的时候是翻译,同时还可能是秘书、助理、联络员、谈判员、培训师、管理人员、跨国公司销售/市场主管、人力资源经理,等等。应该说,除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超大型公司(含部委)设有专门的翻译部门/机构,一般企业不会专设“翻译岗”。有专门翻译部门的需要职业翻译,即精英,他们从事的是职业翻译,而不设专门翻译部门或岗位的企业或机构更希望“万金油”式应聘者。现在的毕业生,除少数精英外,只能讲几句外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又不懂专业,其他能力更无法满足需求,这种情况下,应聘困难、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再自然不过!


  我知道有译员/译者出身,几年的历练后成为金融专家、船舶工业专家、法律专家、某领域的技术专家,等等。我想说的是,即使学习翻译也必须精通1-2个领域知识,相当于该领域专家,才能随时上岗或“下岗”从事其他工作。


  对AI与翻译关系认识不足:AI水平不断提升与大众化教育质量之间的较量在继续


  我和韩林涛曾发表论文,介绍并讨论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PK的现状和问题,结论自然是短时间内机器无法替代人。这里的问题是什么人?如蔡教授所言,现在的建立在认知和神经模型基础上的人工只能翻译质量已经有明显提高,垂直领域的翻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机器会基本代替人,代替水平一般的人,即无法超越机器的人,因为至少机器完成任务的速度是人无法比拟的!我最近用google翻译了两篇论文(中译英和中译法),用时不长,比自己翻译快太多,随后发给导师,她认为完全可以看懂!这种情况下,翻译专业(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什么便一目了然了:了解客户需求、项目与任务分配、提供相关领域(主题或术语)资料、文本录入、文本识别与处理、文本的自动翻译(或对齐,建立术语库等)、译后编辑处理,文本导出和排版等,这些至少要进入课堂。拥抱技术变为任务,无法选择,也不再接受选择!


  语言服务概念亟待定义:专家们的探讨(40人论坛等)


  2017年杭州西湖龙井茶乡有个明前会议,大家商讨的内容就是如何在MTI十年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翻译专业,大家认识到,面对市场变化,翻译专业远远不能满足语言服务对人才的需求,但语言服务能否成为专业?因为这种叫法似乎不符合“学科”定义要求。2019年下半年北京语言大学率先申请设立“语言服务本科专业”,但未获批。语言学、文学、哲学,都有个“学”,语言服务学?应隶属于哪个一级学科?汉语语言文学?外语语言文学?语言经济学?......王立非教授已提出该专业的建设方案,希望教育部能尽快认识到这个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按照当时的思考,翻译教学仍将被放在语言服务专业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这是专业概念的演变,不是消亡,是定义的拓展,是领域的拓宽,是角色的适度转变,是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在“扩容”,将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而这种教育职能通过产学研语言服务教育模式完成。至于文学翻译和翻译领域的“精英”培养,还要由“有资质经认证”的学校去做,招收有文学素养、汉外语言潜力和跨文化意识强的“高材生”进行培养,绝对不能“遍地开花”,也不可能把如此多的学生都培养成文学翻译家!我在这里将文学翻译放在“精英人才”中,故应继续加强精准的精英教育(法律等高端职业译者、会议译员+文学翻译)。


  谈及大众化教育,我同意“大民说英语”对翻译教育现状的分析,即不少学校的老师在“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产学研的合作势在必行!


  语言服务专业替代翻译专业?非替代关系!


  如上所言,翻译只是语言服务领域中的一个关键点,上游和下游有很多工作或岗位与之配合,这些在《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翻译只是语言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全部。然而,如果这个重要环节被替代,那就意味着拿掉了核心或基础,语言服务将从何而论?语言服务离不开语言,无论是翻译,还是本地化,无论是依托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还是参与人工智能翻译软件设计等工作,语言和翻译专家是必不可少的!!!


  能否作出这样的结论:翻译工作者要转型,所需能力要扩充,人工与智能的合作才是未来!与时俱进,适应变化,但不能因此被完全替代!如果新生专业没有与翻译相关的内容,换句话说,在语言服务链条上,如果不存在“翻译”环节了,可以说是被替代了,如果只是被部分替代(人机合作)或角色拓宽,不能说是消亡或替代!


  总结以上观点,月亮不断变化,但终究还是月亮。语言服务的基础是语言!没有翻译的服务不是跨语言服务!


  备注:疫情期间“被宅”,以上“闲言碎语”只是个人应朋友询问,有感而发。

 

相关阅读:

 

 热议 | 高校翻译专业将逐渐消亡,不仅仅是因为AI

 

 观点 | 想干掉专业翻译,AI还得再学50年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