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简报 | 高岸明、李丽青当选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发布…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
(2022年第21期,总第246期)
每一周,中国语言领域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又产生了哪些新观点?以及涌现出了哪些新产品?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业内人士想及时关注的。对此,译世界(微信公众号“译•世界” ID:YEEWORLD)进行了信息跟踪观察,推出《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本期报告覆盖了2022年5月28日-6月3日的资讯。欢迎关注!
ONTENTS
目录
重要事项
·本周要点
·事项预告
翻译出版
Part 1
重要事项
本周要点
当地时间5月30日-31日,国际翻译家联盟第22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古巴巴拉德罗举行,中国翻译协会代表团现场参加了会议。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澳门翻译员联合会理事长李丽青当选国际译联理事。
国际译联是国际权威的翻译工作者联合组织,享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级咨询地位,拥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136个会员组织,旨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推进翻译职业化,维护翻译工作者权益。理事会为国际译联领导机构,负责就国际译联日常管理及重大事务进行会商并决策。
自1987年正式加入国际译联以来,中国译协积极参与国际译联相关活动,协会领导历年来一直在该组织理事会任职。此次中国两位代表的当选,将有助于中国继续在国际译联领导层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中外翻译界交流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翻译界的声音,助力中国翻译界尤其是中国翻译协会以翻译为媒,为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5·31讲话”即将一周年之际,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云端成功举办了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发布仪式。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翻译》杂志主编杨平博士,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主任、澳门城市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仲伟合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和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与云端参会者共同见证了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的发布。发布仪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李长栓教授主持。
“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由任文教授率领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全球首家独立研发,属杨丹校长领衔的“指数全球”项目的一部分。自2021年首次发布2019年的两个指数后,近20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及时报道,同时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此后一年间,研究团队积极收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反馈,开展反思和研讨咨询,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包括对二三级指标的细化以及赋权方法和数据预处理方法的改进。本次发布了2021年全球193个国家的国别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454所大学翻译能力指数的指标体系、具体排名和主要研究发现。
5月27日,中国翻译协会新版英文网站正式上线。
建设新版中国翻译协会英文网站,旨在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扩大中国翻译协会国际影响力,服务中国翻译行业对外交流,推动中国翻译事业高质量发展。网站汇聚国内外翻译行业重要资讯和重大活动报道,及时发布翻译规范、认证、标准和报告等讯息,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提供文化交流窗口,为广大会员及翻译工作者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信息平台。
网站目前设有“协会简介”“新闻动态”“行业活动”“培训和认证”“出版物”“会员中心”等6个一级栏目,充分展示中国翻译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成果。网站栏目和版面设计清新明快、简约大气,符合国际受众阅读习惯,确保用户获得良好的访问体验。
5月30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论坛暨2022年度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协调机制课题交流会”在线上召开。此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水平,更好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局。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总结讲话。
本次会议,来自国务院参事室、教育部、商务部等中央国家机关相关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知名智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的课题中标人及评审专家代表近50人与会。专家学者们以主题发言结合分组点评的形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对外话语体系与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国际传播创新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分享精彩观点。
事项预告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心理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22年6月10日-12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届会议的议题包括:
1) 心理语言学研究范式和方法
2) 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加工的相关研究
3) 双语理解、表征与产出机制研究
4) 口译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5) 语言障碍诊断与干预研究
6) 语言与社会文化认知研究
7) 语言与认知计算研究
8) 人工智能语言学研究
9) 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psycholing2021@126.com
网站地址:http://CAP2021.allconfs.org
"第八届全国话语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将于6月11日-1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会议由全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对于推动我国话语研究实践,促进当代话语语言学及其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主题及议题包括: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话语研究、话语研究的历史与未来、话语的生成与理解、话语计算与人工智能、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生态话语研究、老年话语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外交话语及对外话语建构、话语分析与翻译研究、当代话语分析与外语教学。
联系方式:
Tel: 010-88818307
E-mail: conference@beiwaionline.com
数字经济时代,语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为凝聚学界力量,共话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语言生活问题,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和北京语言大学将于6月18日-19日联合主办第八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现向学界推送会议通知并开始接受投稿报名。
会议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语言生活问题"为总主题,具体话题设置如下:数字经济时代的语言经济、语言教育、语言伦理等;语言与乡村振兴;语言与国家安全;语言与共同富裕;语言与智慧城市建设;语言与健康;语言与区域发展;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其他相关话题。
联系人:徐欣路
联系电话:17896016061
邮箱:yuyanzhengce2022@163.com
由国际翻译家联盟、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APTIF10)将于2022年6月25日-26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组织形式届时将依据疫情态势确定。
本届论坛以“翻译世界中的合作:新时代、新变化、新模式”为主题,既回顾历史、亦启发当下,既关注学术研究、亦观照职业现实,对翻译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诚邀各方围绕以下相关议题提交论文摘要,探讨过去与当下狭义与广义的翻译实践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合作新模式。论文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各领域口笔译实践中的合作(典籍、现当代文学、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
· 各类型口笔译实践中的合作(同声传译、手语翻译、社区口译/公共服务口译、口述影像、视听翻译、应急翻译等)
· 现代大学翻译培训中的合作模式及演进(口笔译合作教学、跨学科培训路径、校企合作等)
· 语言服务行业中的翻译合作(协作、众包、粉丝、用户生成口笔译等)
· 翻译技术发展中的合作(人工译员、技术设备之间,技术研发过程)
· 国际组织和泛国家组织内的翻译合作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22年2月28日
有关事宜敬请咨询会议邮箱:aptif10@163.com 或查阅会议网站https://aptif10.bfsu.edu.cn/。如需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论坛网站:https://aptif10.bfsu.edu.cn/以及中国翻译协会官网:www.tac-online.org.cn。
Part 2
翻译出版
北京时间5月27日凌晨,2022年国际布克奖揭晓,印度女作家吉檀迦利·斯里小说《沙之墓》获奖,她和译者黛西·罗克韦尔分享五万英镑奖金。
这是首次入围布克奖并获奖的印地语作品,也是第一部获得该奖的从印地语翻译而来的小说。
《沙之墓》(Tomb of Sand)讲述了印度北部一位80岁的老妇人因丈夫的去世而陷入深深的抑郁,然后又重新露面并获得新生的故事,她敢于挑战传统的决心让一向觉得自己更前卫的女儿困惑不已。让家人感到震惊的是,老妇人坚持要去巴基斯坦,面对她十几岁时未解决的创伤。本届评委主席弗兰克·韦恩(Frank Wynne)称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印度的光辉小说,它的迷人魅力在于将青春和年龄、男性和女性、家庭和国家编织成一个万花筒般的整体”,同时也表示“尽管它涉及的主题多种多样,但非常引人入胜、迷人、有趣和轻松……绝对是适合每个人阅读的完美假期读物”。
Part 3
行业观察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是我们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时代责任,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29日表示,将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努力加快形成中国翻译能力建设所需的人才梯队、语种布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和行业生态,是全国翻译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天津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承办的国际传播能力高端论坛29日在天津举办。于涛发言表示,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的5个维度提高认识、作出努力。中国外文局在深入推进国际传播协同协作,发挥中国翻译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人才培养为支撑,聚合各领域资源力量,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谈及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时,于涛提出了“五个维度”。一是权威精准的翻译宣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二是做好融通中外的翻译阐释,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易理解、好接受,打通跨文化传播机制;三是丰富生动的翻译转换,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张、智慧、方案产生共鸣;四是深入开展各类人文交流活动,与各国翻译工作者共同架设以文明、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世界翻译之桥;五是广揽、储备优质的翻译人才,服务国家需求。
其中,丰富生动的翻译转换,即国际严谨、表意准确、鲜活生动的话语叙事,将有利于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全球治理观这七大核心理念,多视角、多维度介绍中国发展,展现中国担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央文献翻译是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中国理论国际传播提供基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卿学民表示。
为做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卿学民提出“四个把握”。把握好文字背后的本质内涵,把握好相关的政策,把握好外围基调,把握好国际社会的语言、文化特点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基调,将有助于塑造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谈及对外传播人才队伍培养,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时,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表示,“打通对外翻译中国对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外话语体系教育上,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增设国际传播硕士与博士学位,重点培养面对国际受众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出品|译世界编辑部
制作|沁歆
审核|肖英 / 蓝莓
终审|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