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简报 | 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举办、Meta公布开源AI翻译模型…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
(2022年第26期,总第251期)
每一周,中国语言领域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又产生了哪些新观点?以及涌现出了哪些新产品?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业内人士想及时关注的。对此,译世界(微信公众号“译•世界” ID:YEEWORLD)进行了信息跟踪观察,推出《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本期报告覆盖了2022年7月2日-7月8日的资讯。欢迎关注!
ONTENTS
目录
重要事项
·本周要点
·事项预告
翻译出版
技术前瞻
Part 1
重要事项
本周要点
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由中国外文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于7月5日在北京举行。
本届论坛以“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发表主旨演讲。
论坛上,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共同启动了“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活动将遴选出“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优秀案例”,并于“2023(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期间发布,届时还将同步推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展”。
本届论坛还举办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与“新形势下中医药企业国际品牌建设”两场平行分论坛,来自相关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媒体的多位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网和学习强国对论坛进行了同步直播。
为推进新文科背景下政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提升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对接社会需求的能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22年7月2日举办“外语学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创新高端论坛”,一万余名高校教师和政企代表线上参与了本次论坛。
29位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各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外语学科如何提升育人质量、实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增强外语人才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胜任力。
本次论坛包括国际传播、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国际组织、涉外法治、国际教育6个模块、16场报告,来自政企和高校专家跨界对话。
事项预告
“中国语言产业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前身为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于2012年创立发起,旨在促进语言产业问题研究、深入探讨中国语言产业的发展,已举办七届。第八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拟于2022年7月19日-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
论坛主题为:语言产业及语言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相关议题包括:
(1)乡村特色语言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及语言文化产品研发;
(2)乡村居民语言能力、语言文化素养培养提升;
(3)县域语言服务能力提升及文旅产业发展;
(4)蕴含地方文化风貌的乡村特色语言景观建设;
(5)乡村振兴中语言服务研究及专门人才培养。
联系人:刘星
联系方式:18758056069;liuxing21@hust.edu.cn。
中国语用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应对国内外语言学发展趋势,推动本土语用实践,接轨国际学术前沿,由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语用学专题论坛将于2022年7月29日-31日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语用学研究领域与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共同探讨语用学前沿问题,推进跨学科体系的互动与融合。
本届论坛主题为“语用能力的多视角研究”。主要议题包括:
(1)语用能力的理论建构研究;
(2)语用能力的社会生态研究;
(3)语用能力的心理认知研究;
(4)语用能力的人际互动研究;
(5)语用能力的实验语言学研究;
(6)语用能力的跨文化交际/互动研究;
(7)礼貌/面子视角下的语用能力研究;
(8)线上/下外语学习/教学中的语用研究;
(9)一语/二语/多语语用发展研究;
(10)其他与语用能力相关的研究议题。
联系人:田凤英 王毓琦
电子邮箱:pragmatics2022buaa@126.com
文学与科学的交融古已有之,两者历来形影相随,相辅而行。科学创新激发了文学想象,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反之亦然。文学是对生活的表征,而包罗万象的生活场域并不会被人为的学科壁垒所分隔,这便构成了文学作品的跨学科评价体系与阐释空间。
当前,跨学科研究是我国高校推进学科融合、文理交叉和特色发展的一种值得探索的路径,也是外国文学批评在现代化、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进程中学术范式的演进。
为了深入探讨“文学与科学”跨学科理论,探索新时代文学与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途径,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将于2022年8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2022年中国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高端论坛”,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做主旨发言。
会议主题为:文学与科学,讨论议题包括:
1.新时代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
2.科学进步与文学革新
3.文学作品中的科学与政治
4.文学作品中的科学与伦理
5.文学中“命运共同体”的跨学科阐释
6.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与文学中“人性”的重构
7.跨学科研究与外国文学教学
8.其他文学跨学科研究议题
联系人:韩晓蕙、张扬
联系电话:13845092518,18645110332
邮箱:2007hanxiaohui@sina.com
为促进欧洲华侨华人研究与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探讨新时代、新科技、新形势下欧洲华人社会与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温州大学华侨学院与中欧研究平台(CERPE)携手,拟定于2022年8月15日-17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举办“欧洲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国际研讨会,诚邀海内外学者和教育专家参加。
会议主题为:欧洲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会议议题包括:
1.新世纪欧洲华人社会新动态
2.元宇宙视域下欧洲华文教育发展机遇研究
3.欧洲华侨华人与浙江侨乡互动研究
4.华文教育国际合作研究
5.元宇宙视域下华文教育案例分析
6.欧洲华人家庭教育与华文教育研究
7.欧洲华裔青少年身份认同与融入研究
8.欧洲各国华文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联络人
刘茜茜 86-13626523937
电子邮箱:CERPEWZU@hotmail.com
Part 2
翻译出版
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出版以来,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激扬人民奋斗实践、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新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分为21个专题。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编辑时作了必要注释。该书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以来的图片45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的最新贡献,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的权威著作。
7月3日,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庆祝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同时发布广西民族大学语言资源智能数字化研发成果,宣布由该校开发的多语智能翻译平台上线,壮文智能输入软件投入使用。
多语智能翻译平台由广西民族大学与新译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该平台是国内首个以中文为核心,面向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小语种的AI智能多语翻译平台,也是唯一一家支持包括壮语在内的全部少数民族语言到汉语自动翻译的平台。该平台采用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融合大量高质量语料深度学习训练而成,可满足广大用户不同学习、办公场景下的跨语言沟通需求。
壮文智能输入软件是针对拼音壮文的快捷输入、方块壮字古籍文献的整理等而研发的一款文字信息化处理应用软件。该软件集拼音壮文和方块壮字输入于一身,一键切换,实现以音节为单位,进行词素、词、词组的多层输入,突破了传统单个字母逐字输入的局限,同时具备壮语语音标准音的识别输入功能,可通过拼音壮文、笔画顺序两种方法对方块壮字进行检索和输入。
Part 3
技术前瞻
7月7日,Meta宣布推出NLLB-200语言模型,可以高质量翻译200多种语言。不仅如此Meta还提供了一个包括200多种语言的评估数据集FLORES-200,专门用来测试NLLB-200模型。
重要的是,NLLB-200是开源的,目前的技术已经在Facebook、Instagram上用于翻译,每天有超过250亿次翻译数据。
根据Meta提供的描述,未来元宇宙场景中的翻译将成为AR/VR系统的重要功能,其目标是打造一个包容性的标准,让每个人都可以访问虚拟世界,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的人交流。
出品|译世界编辑部
制作|沁歆
审核|肖英 / 蓝莓
终审|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