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海外汉学研究博士论坛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

来源: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作者: 时间:2018/09/26



9月21日至23日,全国首届海外汉学研究博士论坛学术研讨会暨湖南省“湖湘典籍翻译与传播”社科研究基地启动仪式在湖南文理学院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宁波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70余位学界同仁齐聚湘西北文化重镇、生态宜居城市——常德,就海外汉学研究的不同主题各展其长、各抒其见、切磋论道。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外文系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郭景红教授,湖南文理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湖南省“湖湘典籍翻译与传播”社科研究基地负责人李钢教授,湖南文理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春晖教授在主席台就座。刘春晖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郭景红教授致开幕词并代表学会和张西平会长做了“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模式探究“的指导性发言。发言总结了海外汉学研究的三种模式,即国学研究模式、学术史研究模式、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模式。并提出将三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跨文化互动模式。开幕式由李钢主持。接下来的主旨发言环节,共有10位博士(生)和1位硕士生就海外汉学研究的不同主题做了主旨发言,10位专家对主旨发言进行了点评。


  首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导师余承法教授以“失衡的境外钱学研究“为题,勾勒出了海外学界钱钟书研究的众生态。余教授认为:钱钟书文学作品在境外研究相对较多,学术著作研究较少,学术思想挖掘更少。此种“失衡”的状况,反映出推动包括“钱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有效“走出去”、真正“走进去”、成功“走下去”,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术界的潜心研究、翻译界的严肃译介、传播媒介信息推广部门的高效执行。余教授强调:各方通力合作,铸造“一条龙”的文化工程,是成功的关键。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胡美馨教授在“理雅各《诗经》名物诠释的话语特征及其启示”的主旨发言中,对比分析了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诗经》译释文本与中国历代注疏文本,认为理氏《诗经》跨文化注疏“述而不作”与“述而又作”并举,“中国经学话语”与“西方语码”切换,以其西儒经注策略,成功传递《诗经》经义之“神”与经注体裁之“形”。但其《诗经》名物诠释突出物种认定、发展历史等内容,具有明显的西方科学话语特征,未能充分传递传统《诗》学所建构的名物经义。因此,在西方现代性话语支配下的当下语境里,中国经典跨文化传播应立足中国传统经学成果,通过“文本辩读”学术型释译,兼蓄文化差异以“参彼己”,使具有整体思维、德性引领与历史对话性等特征的中国经典能通过恰当的话语方式,对当下世界焕发其深远意义。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外文系长江学者王宁教授对余承法教授和胡美馨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对两位教授的研究给予了肯定,分析了目前海外汉学界的现状,并指出海外汉学研究必须秉承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才有可能得到公允,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评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林嘉新博士在“学术性与文学性的共场:美国汉学家华兹生英译白居易诗研究”的主旨报告里,从译本选目、翻译方法、译诗笺注,以及译文的接受与评价等四个方面出发,对其译本展开全面分析,认为其译本兼顾译诗作为翻译文学的文学性,与作为教材使用的学术性,译本基本再现了诗人及其名下诗文的面貌,丰富了白居易诗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谱系与维度。并指出,研究其成功译介经验,有助于启迪我们对中国古诗译介策略的思考,对中美文学关系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强教授对林嘉新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林嘉新博士的研究成果后,从“学问”本源入手,为青年博士从事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四川轻化工大学的万燚博士在“艾朗诺的宋代文学研究析论”的主旨报告中指出,艾朗诺的宋代文学研究侧重关注文坛巨擘,也就是以名家研究为支点,故对欧阳修、苏轼、李清照着力最多,讨论最为全面深入。从研究范式来看,综合性考察是艾朗诺宋代文学研究最具特色的探究模式。他对宋代文学的观照以综合性、系统性见长,考察的文学家、批评家数量大,涉及文体类型极为全面,个案分析也注重多维透视。在研究方法层面,艾朗诺尤其强调整体的文化分析;注意运用性别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在其李清照研究中得到充分运用;中外文学、文化的比较也较为常见。


  全国典籍翻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正栓教授对万燚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李教授高度评价了此研究的意义,指出从人类文化学、全球史的宏观角度观察,西方汉学界的“创造性叛逆”对于国内文学、文论、思想史的启示,是无可回避的。


  中国矿业大学孟庆波博士在“18世纪记述孔子的英文文献及其特征与影响”的主旨报告中,为大家介绍了18世纪记述孔子的19种英文文献,分析了这些文献具有的两个特征:一方面非自主性的译著、既有文献的重印及再版占据了很大比重,有关孔子的篇章大多仅限于粗浅的介绍;另一方面,这些英文文献也逐渐从单一文本的对译,走向单一文本的摘译,继之又走向多文本的编译,体现出英文译者、编者越来越大的自主性。指出尽管这些文献多为译文、有时不符合出版规范,且研究孔子生平及思想的专门文献偏少,它们却帮助了英文读者了解孔子、让孔子及中国思想进入西方的知识体系,在英文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对孟庆波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点评,王教授赞扬了孟庆波博士扎实的史料梳理功夫,在点评中指出,要警惕“以西方之心度世界之腹”,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孔子的西方影响与西学的东方影响,误读与“失真”,有待系统整理和审慎的反思。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吴声白博士做了题为“一个“释译”经典范例——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对《三十六计》的译介”的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介绍了瑞士著名汉学家胜雅律教授、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计谋、介绍了胜雅律《三十六计》释译本的奇妙之处、分析了“释译”的特点和优势、阐述了 “释译”的产生的原因。认为胜雅律教授使用“释译”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三十六计》获得巨大成功,可谓是译界一大发明创造得以认可之明证。


  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潘卫民教授对吴声白博士的发言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将“释译”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地明晰化,从而为学界对于此概念的讨论创造一个学理的基础。


  浙江大学冯全功博士在“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改译研究——基于《中国文学》期刊版和全译版的对比分析”的主旨报告中,将1964年《中国文学》(英文版)上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红楼梦》的九个章回和《红楼梦》全译版中的对应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前言内容、书名翻译、回目翻译以及具体内容(包括措辞、句子、诗歌等)的翻译探讨其前后的改译过程,发现其改译的动因包括底本的选择,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译者自发性的修改,其中自发性修改的数量最多。认为杨氏夫妇的自发性修改是翻译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当下译者不无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曾艳钰教授对冯全功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曾教授褒奖了冯博士资料收集的耐心、恒心、细心,指出只有这样的钻研精神和治学态度,才有可能一窥学术研究的门径,做出真正有价值、有温度的研究。然后从刊物主编的角度对文章写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湖南大学刘松博士在“从异端到显学:《墨子》在西方的英译与研究”的主旨报告中,从历时的角度,对《墨子》在西方世界的英译与研究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勾勒出《墨子》在英语世界由异端到显学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当今《墨子》英译与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郭景红博士对刘松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对该论文的学术价值表示认可,并且提出两点改进意见:进一步整理挖掘《墨子》英译的接受环节;资料来源宜使用更加清晰的标注方法。


  湖南省“湖湘典籍翻译与传播”社科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海军教授在“19世纪英文报刊《三国演义》译介研究”的主旨报告中,梳理介绍了19世纪英文报刊《三国演义》研究内容,并分析了译介的三个特点:正面评价《三国演义》、主要采用译述方式、存在一定误译。最后指出,虽然译介存在一些问题,但对推动《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作出了贡献。


  《外语与翻译》执行主编、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范武邱教授对李海军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范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两点意见:其一,期刊、报刊两种文献来源应该有更严格清晰的区分;其二,评价话语的措辞宜更精审、更富逻辑性。


  湘潭大学郭明浩博士在“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汉学家蔡宗齐的中国文论研究”的主旨报告中,分析了汉学家蔡宗齐的中国文论研究的几个重要特点:宏观考察与微观阐释并重;注重历时性勾勒与共时性阐发相结合,既注意探寻中国文论观的嬗变历程,又强调与文化背景、学术思潮及典范文本结合分析;重视还原中国文论的历史文化情境,尤其注重追溯其哲学背景;将中国文论纳入中西比较诗学视野进行审视。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景华教授对郭明浩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张教授首先肯定了郭博士学术史个案研究的成绩,然后对行文的逻辑严密性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宁波大学硕士生费周瑛在“《传习录》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的主旨报告中,将《传习录》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与研究的百年历史分为萌芽发展期、高潮期以及多元发展期,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最后指出,阳明西传已有一定成效,但亦存在传播载体单一等问题,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议题下,阳明西传仍任重道远。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冬梅教授对费周瑛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在点评中感叹,从费周瑛同学身上可以看出海外汉学研究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然后就文章以后的拓展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主旨发言后,王宁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18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古老中国的想象图景,由于沟通途径的开拓、交流效率的提升,不断得到纠正和更新。国内学界不能故步自封,无视海外汉学界“他者”视野下知识建构的独特性和成果。只有秉承着跨文化的深刻理性自觉、通过反思和吸纳相互作用、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才能真正提升学术水平,达到东西方文化、思想的互鉴和互现。


  会议最后,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勇教授致辞,代表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对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会和张西平会长、以及各位学界同仁对大会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宣布首届全国海外汉学研究博士论坛圆满结束,衷心祝福与会专家学者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永葆学术青春!祝愿我国海外汉学研究蓬勃发展!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5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