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语言文化与军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时间:2019/01/07
1月4日—5日,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主办,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军事外语系承办的“第三届语言文化与军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
研讨会分为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来自信息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海军军医大学、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国防大学、中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南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围绕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与传播、文化与安全、翻译与冲突、军事外语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语言与文化日益成为国家和军队安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曾华锋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陈春华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发言。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梁晓波教授主持开幕式。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曾华锋在开幕式发言中表示,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家利益的拓展以及非传统领域安全威胁的增多,中国军队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国际性军事行动,语言与文化日益成为国家和军队安全体系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语言文化能力也是我军战斗カ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入探讨语言文化与军事的关系,对于认清文化安全形势和挑战、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促进国际军事交往、提升军队跨语言与文化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军队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梁晓波教授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中美军人诗歌为语料,分析了军人话语中生死价值观念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他表示,研究指出,生死观具有民族性,宗教性,伦理性,文化性,继承性,认同性,政治性,时代性,职业性和矛盾性。生死观的根本在于对生存的向往珍惜与热爱和对于死亡的回避恐惧与尊敬。军人生死观更多地体现出对生存生活的呵护守护和守卫以及对死亡牺牲的超然超脱和超越。军人诗歌中大量体现出对生死的超乎寻常的认知和理解:壮美宏大、普通寻常、神圣伟大、循环无止、家国情怀、忠诚尽忠、气节气度、英名载册等。中国军人历史经典诗歌多体现了强烈的为国捐躯精忠报国的追求;美国军人的诗歌体现了鲜明的上帝之子呵护自由的意识。总之,军人诗歌体现了军人生死观话语的独特魅力。
建立国防语言战略政策机制 加大国防语言能力建设力度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陈春华表示,随着国际战略深刻演变,我国总体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反恐维稳、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外交等,迫切需要大力提升我军国防语言能力,建设一支覆盖全球、经略周边、资源聚合、水平精湛的国防语言力量。但目前,我军语言人才培养方面有待提高。陈春华认为,应确立国防语言战略的地位作用;建立国防语言战略政策机制;加大国防语言能力建设力度;学历教育方面,加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任职教育方面,大力开展国防语言短训轮训复训;军事职业教育方面,建立国防语言、区域国别、跨文化知识慕课微课平台;建立国防语言支援保障基地,统筹军地力量,提供语言支援保障。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世举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与日俱增,新的军事变革悄然发生,军事职能及任务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随之,对军人的语言素质和军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改革和优化军事语言教育,构建形式多样、功能健全、系统完整、运行高效的军事语言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赵世举建议,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顶层设计,从单纯的外语教学转向全面的语言教育(包括母语),从语言技能训练转向语言素质及相关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军地同质转向彰显军事品质,提升军事语言人才培养规格;扩大教育口径和对象,军事院校学生、现役军人、军事协作者、友军人员、储备人才;优化教育方式和培养体系,长线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包括境外)教育相结合、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战术演练相结合、语言教育与军事教育相结合;丰富教育内容,语言以及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需要的相关知识——相关文化、军事意识和基本军事知识、相关区域国别知识、语言信息技术、岗位任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人文素养等;完善语种布局,通用语与非通用语结合,常设语种(包括汉语、国内重要少数民族语言)与非常设特需语种结合;实施类别化教育,语言专业教育、语言普及教育、其他专业的专业外语教育、其他15 专业的辅修外语教育;培养专门语言人才、复合型语言人才、普通多语军人、储备语言人才。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完善的语言安全规划价值定位体系
“语言规划的价值范式是语言政策与规划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关乎到语言政策与规划中的目的和动机问题,是语言规划的核心和驱动要素。”同济大学教授沈骑阐释,语言安全规划的价值定位分为规范性价值和描述性价值两个维度。其中,语言安全的规范性价值观包括语言问题安全观、语言权利安全观和语言资源安全观,三者在语言规划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错,共存共生。语言安全规划的描述性价值观有四个分类,即语言能力、文化危机、话语安全和国际话语权。总体来说,虽然我国的国家外语能力处于提升状态,但在学术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方面仍然非常欠缺影响力和话题权。他表示,语言安全规划的价值范式处于语言安全规划的核心和领导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讨论建立一套完善的语言安全规划价值定位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家语言安全规划,提升我国的语言能力建设,最终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主导国际话语权。
“英语专业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英语专业也面临许多危机和挑战,主要是专业规模巨大、严重低质化和同质化,满足不了国家全球化战略的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英语专业的专业属性错位。”《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表示,英语专业的本质属性在于鲜明的学科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依据国务院外语五大学科群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严格区别于大学英语和社会培训英语,走国际大人文的专业道路。他认为,唯有破除其工具论和无用论,英语专业才能坚持英语专业的学科性和人文性,强化专业意识,增强大文科意识和跨学科意识,扩大和深化英语专业的内涵建设,充分彰显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应当承担培养服务对外话语传播的国际化人才这一责任。”同济大学英语系副主任黄立鹤表示,对外话语能力是中国持续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国家能力。中国的对外话语能力需由一大批秉持坚定的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话语体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以实现。因此,国际化人才储备是我国提升对外话语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一带一路”相应的语言保障服务必须跟进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占世界人口的63%,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关于“一带一路”语言保障问题也引起与会学者的思考。
国防科技大学青年学者王忠奎表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与沿线沿路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达此目的,首先应当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我国目前对“一带一路”的规划与讨论多集中于经济、文化、政治、安全等领域,特别是在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有大手笔举措,但“一带一路”所有愿景与规划的实现必须首先以语言沟通为基础。因为,没有语言互通,政策难以沟通,更谈不上“民心相通”,也会影响“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因此,与“一带一路”相应的语言保障服务必须跟进,这为我国语言能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语言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军事留学生、老挝国防学院上尉教官方云忠表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迎来新的发展前景。随着老中两国全方位合作的开展,语言交流问题成了重中之重。一些教育机构对老语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与此相同,老挝更是形成了“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多。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