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践 | 发掘暗含的逻辑关系是一种翻译意识
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11月,是中国翻译协会的第九个分支机构,也是中国译协唯一一个由翻译服务企业组成的委员会。为进一步促进行业交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委员会面向会员单位广泛征集翻译服务企业管理运营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并联合译世界平台推出“译践”栏目,定期发布语言服务行业最佳实践案例,供行业内外人士参考交流。
本文为“译践”第29期,北京悦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分享在翻译中,发现文中暗含的逻辑关系这种意识对翻译的重要性。
翻译的理想状态是双语在语义、结构和风格层面达到高度对等。例如,“本标准代替EJ/T 1054-1997《核材料实物保护导则》”对应的翻译是“This Standard replaces "Guide Rules for Physical Protection of Nuclear Material" (EJ/T 1054-1997)”。原文和译文基本对等,句子结构清晰,因此较容易翻译。但真正的翻译中,此种对等结构是不会经常出现的,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实际的情况是,上述三种对等不能完全满足,有时缺一,甚至缺二。
(图源:视觉中国)
从语义对等的角度来说,译者翻译时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1.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用词上完全对应;
2. 是否目标语言也存在对应的表达方式;
3. 译文的风格是否与原文一致。
如只采用直译,则不会充分考虑这三个问题。举例说明:
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直译:
What attracts me? Apricot blossoms in February and osmanthus fragrans in August;
What encourages me? The lights at night and crowing at dawn.
(初译时,没有把具体时间如三更和五更翻译出来)
我们对译文进行分析,在第二段中,“夜晚的灯光”和“黎明的鸡鸣”能催促人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只是勤奋学习的一种表象。中国人较了解“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内涵,但外国人看到“the lights at night and crowing at dawn”或许看不出其中暗含的积极意义。“三更灯火五更鸡”中透露的勤勉精神能激励人去学习。挖掘出此层暗含的意义,翻译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修改的译文是:
What attracts me? Apricot blossoms in spring and Osmanthus fragrans in autumn;
What encourages me? The diligence spirit of working long hours to burn candles at both ends.
第一段中对时间进行了模糊化翻译,考虑到在有的地区二月里桃花不一定能开,所以用了spring,同时用autumn与其对应。
第二段中,将diligence spirit译出,弥补了语义的缺陷,同时将“三更灯火五更鸡”进行了转译。
注:有人对burn candles at both ends很疑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译法。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即如果蜡烛从两头点燃,很快会燃尽。形容一个人不顾一切地完成某事,体现一种贡献精神。另外也有贬义,如果用来形容沉迷于某事(如游戏),则体现了“作死”的感觉。
本人曾想将“二月杏花”翻译成“色彩缤纷”,将“八月桂”翻译成“沁人心魄的香气”,但后来考虑到对原文改动太大以及句子不够简洁,没有去做。但其中体现的翻译技巧可在翻译实践中适时地运用。如果文件是楼书,项目中真种植了桃树和桂树,本人认为还是不要转译了,尽量保留事物主体。
在上述案例中,译者对原文进行了仔细剖析,尽量找到对应的词汇和表达,发掘原文暗含的意义并将其表现出来,最终呈现出意义完整的译文。其中考虑颇多,基本做到了“译者是最仔细的读者”。作为最仔细的读者,不仅要领会原文的表面意思,还要发掘暗含的深层意思。其中所暗含的内容可能是语义也可能是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一般通过连词、关系代词、副词及相应的短语来体现,这是最直观的体现,很容易辨别出来。但如果通过语义体现的话,则比较隐晦,如果只粗略地直译,则会忽略掉。但作为译者,我们要足够仔细,挖掘在表面上未体现的逻辑关系,使译文逻辑更顺畅,更容易理解。
在没有明显标识的情况下,发掘暗含的逻辑关系,关键还要依赖对原文的彻底理解。另外,还要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常识,并掌握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所暗含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因果关系、顺序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让步关系等。我们看一下以下十个案例。在看案例时,不要先看译文,尝试做初步翻译,看能否判断出某种逻辑关系。
【原文】
This equation has only geometrical significance in that it means the two points are one and the same regardless of the system for specifying them.
【译文】
这个等式仅具有几何意义,因为它表明不管采用怎样的坐标系,两者都是同一个点。
分析:如果不熟悉“in that”的用法,则看不出存在因果逻辑,即in 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表示原因。“in that”存在固定用法表示“因为”或“由于”。此句子中暗含的逻辑关系,因为in that的用法,还有迹可循。
【原文】
Seven victims who refused the electric shock therapy suffered complications such as swelling, bleeding, shock and kidney failure.
【译文】
有七位患者因为拒绝实施电击疗法,均出现了浮肿、出血、休克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分析:定语从句在语义上是症状的原因,最终的翻译体现了因果逻辑。
【原文】
土建施工时容易对施工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安全风险及噪声污染,应采取隔音减震措施进行施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做好减振降噪。
【译文】
The civil construction will easily result in safety risks and noise pollution to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living, so noise and shock control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to minimize effect and interference on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分析:上一案例(Case 2)中的逻辑关系相对比较隐蔽;在这句话中,第一部分很明显是采取措施的原因。尽管原文没有出现任何表现因果的连词,但翻译时,应将英因果关系体现出来,使得译文连贯、易懂。尽管没有用because或since,但使用了弱化的“so”来体现。
【原文】
After final adjustments have been made, the car can be rolled off the end of the assembly line toa parking lot, where it alwaits shipment to the dealer who will sell to the customer.
【译文】
经过最终调试后,汽车就可以从装配线终端移到停车场,等待装运,然后送到经销商那里出售给顾客。
分析:原句的定语从句看似是表示地点状语,实际暗含的是一种顺序关系,表达的内容是整个流程的一部分。
【原文】
在收到被保险人的《索赔申请书》及全部证明文件后,保险人将根据本保险单的有关约定做出赔偿与否以及赔偿金额的决定。
【译文】
The Insurer will decide whether to pay the indemnity and define the payable indemnity sca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e insurance policy upon the receipt of the Assured's Claim Form and all documentary evidence.
分析:原文的前半句从表面看是时间从句(…后),但实际隐含的关系是条件关系,特别是在中英条文类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此类情形。
【原文】
In boiling water this substance is broken down to form another violet pigment astacin – which gives cooked shellfish its color.
【译文】
这种物质在沸水中分解成另外一种紫色虾素,这样煮熟的贝类就会显出颜色。
分析: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astacin,按正常情况,会将这部分从句翻译成定语放在astacin之前,如翻译成“能使煮熟的贝类变色的紫色虾素”。这样的翻译从意义上看没问题,但略显啰嗦和拗口,不如翻译成表“结果”的从句。这样句子意思明确,逻辑顺畅。
【原文】
As it is pumped up from 6000 feet down, the water turns naturally into steam, which is used to drive an electric generator on the surface.
【译文】
水从地下6000英尺处抽上来后会很自然地变成蒸汽,从而可以用来驱动地面上的发电机。
分析:此句中定语部分与上句类似,最终的处理结果也类似。我们可得出一个结论,即定语从句放在最后,尽管是修饰前面的某个名词,但在具体翻译时,可看成是补充说明,直接翻译成具有“结果或目的”意义的从句。
【原文】
The children report that when they do not look at the picture long enough, they do not have an image of parts of it, although they may remember what those parts contain.
【译文】
孩子们反应,如果观察画面的时间不够长,即使能记住画面各个部分画的是什么,但没有映像。
分析:句子中,“when they do not look at the picture long enough”从句从表面看是表示时间的,如果翻译成“当…的时候”,也能说的通,但若从汉语表达习惯上考虑,将逻辑转换成假设或条件(如果…),句子似乎更通顺。
【原文】
This information is assembled in maps and cross sections, and fitted together in the mind of the petroleum geologist, where it is interpreted and translated into the best place to drill a well that will penetrate a trap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 and thereby enable the well to the trap’s content.
【译文】
石油地质学家将这些资料整理并绘制在地质图或剖面图上,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最佳井位,钻穿地下圈闭,从而测试出圈闭中油气的储量。
分析:在翻译这句话时,如果思路被where限制住,最终的译文必将很拗口。如果能将原文的总体意思弄清,再辅以一定的专业背景,则可分析出句子中呈现一系列动作其实是逐渐递进的。递进关系如下表:
1 |
information is assembled in maps and cross sections |
资料绘制在地质图或剖面图上 |
|
2 |
fitted together in the mind |
分析 |
|
3 |
interpreted and translated into the best place to drill |
确定最佳井位 |
|
4 |
penetrate a trap |
这样的井位会怎样 -- 钻穿地下圈闭 |
|
5 |
enable the well to the trap’s content |
测试出圈闭中油气的储量 |
译文灵巧地处理了原文暗含的递进关系,最终的结果逻辑清晰,意思一目了然。
此外,在此句的翻译中,还进行句子成分转换,将“石油地质学家”提升为句子“主动者”,统领全句。还将“interpreted and translated”进行了减译,避免了累赘。
【原文】
Ironically, hydropower has least exploited on conditions that have the most potential, where vast walls of water tumble down innumerable cliff faces.
【译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水电潜能最大的那些洲在水电开发方面却很差,尽管那里无数的悬崖峭壁上都有巨大的瀑布在翻腾奔涌。
分析:地点状语从句暗含让步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总结了几种暗含逻辑关系的处理办法。各案例所体现的逻辑关系分别如下。
所暗含的逻辑关系 |
案例 |
因果关系 |
1、2、3 |
顺序关系 |
4 |
条件关系 |
5 |
结果目的 |
6、7 |
假设关系 |
8 |
递进关系 |
9 |
让步关系 |
10 |
案例6和7,也含有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的意味,但不太明显,仔细分析似乎也不太一样,所以另外单独设置在“结果目的”里面。 |
我们应该有发掘暗含语义的意识,但要完全做好,还要付出一定努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魄力。在原文不存在体现逻辑关系的连词、关系代词或副词时,一般不会加入逻辑关系词,加入的话,可能会引发主观臆断或过度解读的可能。另外,如果改变逻辑关系词语的原本含义也是如此。上述两种情况极有可能会造成误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许多译者选择了保守翻译。
制作 | 绢生审核 | 肖英 / 万顷终审 | 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