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韩礼德—韩茹凯国际高端语言论坛在深圳大学举行
来源: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 时间:2018/12/05
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韩礼德—韩茹凯语言学国际基金(基金)与深圳大学(深大)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韩礼德—韩茹凯语言学国际高端语言论坛(论坛),于2018年11月28—29日在深大成功举行。
28日上午九时,论坛在深大科技楼第三号报告厅开幕。出席开幕式的有深大外国语学院党委陈志行书记、张吉良副院长、魏荣教授(Jeroen van de Weijer;深大特聘教授),论坛合作召集人彭宣维教授和杰弗瑞·威廉斯(Geoff Williams)教授,到场的主旨报告专家吉拉德·奥格蓝迪(Gerard O’Grady;英国卡迪夫大学)、思戴娜·纽曼(Stella Neumann;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艾丽森·摩尔(Alison Moore;澳大利亚卧龙冈大学)、内丹·卡里米(Neda Karimi;澳大利亚英格翰应用医学研究所)等专家学者,主持人金娜娜、王瑾、王红岩、袁传有、张艺琼、尚媛媛、林予婷、黄曼、陈文革等教授和博士,以及来自大陆、香港、澳大利亚的一批对语域感兴趣的师生代表。
论坛开幕式由基金执行人彭宣维教授主持,并介绍了论坛选题的组织过程;张吉良教授代表深大外语学院院长张晓红教授致欢迎辞;威廉斯教授代表论坛召集方致辞,并补充了论坛和刊物的创办过程。开幕式结束后集体合影留念,随即进入论坛主旨报告阶段。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语境中的语域:新问题与解决方案(Register in Context: New Questions and Possibilities)。
会前,两位召集人首先明确了本届论坛的核心议题——“语域”概念的内涵,即韩礼德意义上的意义配置(semantic configuration)及其变体模式,随后扼要梳理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典语域概念的发展历程,以期为主旨报告专家和参与代表提供明确的研究思路,而进设定了以下研究问题:
(一)在何种意义上语域和语篇类别一致?
(二)既然情景类别首先决定语域变体,其间的界面是通过哪些主要方式给予阐述和重新界定的?
(三)这些阐述与重新界定提出了哪些问题?将语域确定为一种语境或语义概念的相对价值是什么?
(四)在韩礼德的模型中,语域/语篇类别出现在从系统到实例的实例化过程中。据此,语域/语篇类别仍然是系统性质的吗?如果是,怎么理解?如果不是,怎样重新阐述?‘适用语言学’意味着什么?同样,情景类别也是一种系统概念吗?怎么理解?
(五)如果情景类别和语域变体/语篇类别从本质上讲是系统而非实例性质的,那么它们与情景语境和语言的语义系统分别是什么关系?
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推进语域理论研究,挑战现有认识,为语域和语域变体提供新证据。具体而言,他们希望挑选一批长期从事语域研究的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便获得某些共识,更加合理地解释和描写相关语言现象。
在上述基础上,召集人在世界范围内精心挑选合适的研究人员,最终确定了八位专家。以下是有关学者及其论题。
Wendy Bowcher (中山大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多模态与非语言因素介入研究——情景语境和语域(Multimodality and incorporating the non-linguistic in SFL theory: A focus on context of situation and register)
Neda Karimi(上文):对肿瘤患者的个体关怀——肿瘤学家和晚期癌症患者之间有关肿瘤学问诊的语域分析(Person-centred oncological care: A register analysis of oncology consultations between oncologists an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incurable cancer)
Annabelle Lukin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意识形态及其实例化——系统、实例与语域(Ideology and the cline of instantiation: system, instance, register)
Christian Matthiessen (香港理工大学):语域的三视角研究(Approaching register trinocularly)
Alison Moore上文)):作为语义配置的语域概念——形成溯源与发展张力(Progress and tensions in modelling register as a semantic configuration)
Stella Neumann(上文):语域变异与语域变体(Register variation and regional varieties)
Gerard O'Grady (上文):语域研究中是否存在支配韵律特点的因素?如有,是什么?怎样发挥作用?(Is there a role for prosody within register studies: and if so what and how?)
Kazu Teruya (香港理工大学):语域在从系统功能角度认识语言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Register as a tool for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systemic functionally)
从论题可见,这些主旨发言含有对语域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总体概述(如Alison Moore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对语境影响语域选择的探讨(Wendy Bowcher和Annabelle Lukin的实例分析;Kazu Teruya的语境三元和语域的对应关系),有概念区分和理论梳理(如Stella Neumann所做的语料库演示;Christian Matthiessen从“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自下而上”三个常规途径对语域概念的全方位阐述;Gerard O’Grady对语域变异和韵律关系的说明),还有应用研究(Neda Karimi; Kazu Teruya)。这些报告以理论深究为主体,在方法上采取了新途径(如Stella Neumann),在理论上探索新认识(Wendy Bowcher; Annabelle Lukin; Christian Matthiessen)。
论坛每天安排4场主旨报告,发言结束后特地设立了专家和专家、专家和与会者之间的多层次互动环节。大家就报告中存在的疑问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使交流在又一个层次上走向深入。
根据两位召集人的设计,所有专家需在会前提交发言内容的全文初稿,便于相互传阅,为发言结束后的问答与互动环节准备有效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他们创立的刊物《语言、语境、语境——社会符号学论坛》(Language, Context, Text: The Social Semiotic Forum; John Benjamins)筹集高质量的稿件。两位召集人坦然,虽然这些特邀专家的议题未能、也不可能解决他们提出的所有核心问题,但论坛毕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首次纵深探究,一些发言内容和研究方法还超过了预期,意义重大。
除主旨发言外,两个分会场的报告也如期进行;特邀专家亲临现场,提出问题和建议,很多发言代表表示自己备受鼓励,在语域问题的探讨中收获颇丰。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