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翻译学前沿论坛——暨新时代翻译学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

来源: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 时间:2019/10/08

 

9月27日至29日,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中华思想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翻译学前沿论坛—暨新时代翻译学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的22名翻译学博导与知名教授参加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翻译研究的学科融合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工作为翻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新问题与新课题。这要求翻译学界借鉴与融合其它学科理论,进行开放性思考与交叉性研究,探索新的研究视角、范式与方法。翻译学的融合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翻译学+”模式,探究翻译学与其它不同学科和视角之间的互联互鉴机制,挖掘翻译历史,拓宽翻译学研究视野,回应新时代翻译命题,在传承与发展学术思想的同时,提升翻译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的意识。专家围绕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陈述与交流。


  28日上午,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旭教授做开幕致辞,他阐明了会议宗旨,即讨论在翻译研究领域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贇教授简短介绍了同济大学及外国学院的历史,指出这次会议主题设立的初衷是探讨怎样加强对外翻译传播建设、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并服务于推进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随后,与会专家聚焦翻译史、社会学翻译研究、翻译与话语研究、翻译与形象学等主题展开陈述与讨论。


  张旭教授通过梳理民国时期湘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翻译的贡献,总结这一时期湘人翻译活动存在的问题,研究关于地理性翻译群体在中国历史形态变革中的价值。《上海翻译》执行主编、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阐述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及目的,探讨从社会学中借鉴及融合的内容,指出现有研究存在学科定位问题、系统性研究问题、术语概念的整合问题及创新与跟风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徐珺教授以实证研究讨论企业外宣翻译和企业形象建构的关系,她通过自建企业简介汉英平行语料库,利用USAS语义分析系统,考察企业外宣英译中隐藏的企业形象构建策略。湖南大学的朱健平教授分析了借用西方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指出翻译研究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整体规划:即中国翻译实践的现代观照,中国翻译经验的理论升华,中国传统思想(哲学、伦理、美学等)的跨界征用,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话语体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大亮教授收集了历次党代会报告和相关文献中的旗帜隐喻并进行分类描写,从翻译的视角考察概念隐喻的理解、政治内涵的传达、国家形象的重构。华东师范大学的窦卫霖教授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特色新词的翻译,借鉴成功的文化传译案例总结新词的翻译原则和策略,通过实证研究考察英语母语受众对于中国社会新词英译的可接受度。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屈文生教授深入分析《烟台条约》中三个词汇的不对等翻译问题,指出这种不对等翻译是帝国主义代言人借助翻译传达、改写、操纵不平等条约文本的实现帝国在华利益,塑造了半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中西权利关系。同济大学的吴贇教授梳理了七十年来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翻译传播政策、内容、模式、话语特征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指出中国的对外翻译是不断更迭的思想探索和实践探索的集成。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董琇教授以《纽约时报》和《时代》杂志对于中国江南城市的报道为文本,讨论了西方话语构建江南城市形象的手法、范式及其心理。


  在下午议程中,首先发言的是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正栓教授。李教授阐述建国70年以来四个时期藏族格言诗在国内和国外翻译的历史,指出翻译在文化与文明共生及互鉴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央民族大学的马士奎教授研究潘光旦作品《民族特性和民族卫生》中翻译文本的“植入”现象,探讨潘光旦“写译”过程中采取的原则和策略,指出作者的有效介入使得“植入”文本与原创部分构成有机整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莫爱屏教授基于对《禅说》原文本及其两英译本的分析,探讨多模态语用翻译中视角的转换现象,提出多模态视角转换有助于提升话语的语用叙事效果,达成不同的翻译意义和文化传播效应。湖南师范大学的余承法教授借助在线资源的数据统计与文本解读,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学模式,考察《围城》过去七十年间(1948-2018)在海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的译介和接受情况,着重对异域旅行中的《围城》进行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的黄勤教授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依托,从译者身份的角度对比分析沙博理和王际真英译《家》的译者行为,阐明不同的译者身份对其译者行为的影响。同济大学中华思想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琳教授提出了“翻译话语建构性”概念并简要分析了欣顿山水诗翻译所建构的生态文化话语。同济大学的许文胜教授借助复调叙事手法,挖掘史料记载和媒体报道,前景化译员群体,再现历史语境下“隐身”的译员,构建其应有的社会身份认同。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卞建华教授通过考察汉学家艾朗诺的李清照、苏轼研究和实践,指出美国的汉学研究与翻译学研究对当下中国文化外译研究与实践的参考意义,并分析学者型翻译与文人型翻译的异同之处。复旦大学王建开教授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在高校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深圳大学蔡新乐教授分析《大学》中“明明德”的翻译在中国文化上的缺漏之处,提出以“sun-moon”作为“明”的翻译,并印证该词的可行性。南开大学的吕世生教授分析辜鸿铭《中庸》译本的文化认同及文化价值,指出辜氏用西方话语翻译的方式诉诸目标语接受者的文化经验,使儒学义理与目标语接受者产生文化共鸣。华中师范大学的魏家海教授从翻译选材、翻译实践和副文本分析了宇文所安的凝视观念对杜甫形象的重构、原因及反思,认为宇文所安的翻译一方面为唐诗在西方汉学研究中赢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也遮蔽了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扭曲了唐诗的文化形象。


  在此次论坛上,专家发言高屋建瓴、问题意识突出,体现了研究的学科融合性、前沿性与时代性,尤其展现了翻译与传播学、话语研究、社会学、政治学、法律等学科或领域的交叉与融合。这些研究为对中国文化翻译与中国形象构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学理性思考。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5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