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暨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举行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 时间:2019/11/06

 

 

11月1日-3日,由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暨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背景下的翻译理论与教学:机遇与挑战”为主题,下设中国翻译学发展状态研究、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多媒介背景下的翻译教学、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服务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等多个议题。350名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及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80所高校的学者与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举行了12场主旨发言报告,设有10个分论坛和6个青年学者论坛。


  研讨会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许明武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许晓东教授、湖北省翻译协会会长刘军平教授分别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致开幕辞,对研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


  十二位专家分别就翻译研究前沿的重要议题做主旨发言。国际著名翻译研究学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做题为“神经机器翻译如何改变译者工作”的主旨发言。面对机器翻译给职业译者带来的挑战,他逐一讨论并释疑五大有关机器翻译的迷思。皮姆教授提出,新时代机器翻译的发展将带给译者更高的附加价值,未来的译者身份势必走向多元化趋势。


  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芮妮·梅拉茨(Reine Meylaerts)做题为“公共服务与翻译政策”的主旨发言。她强调了在当今多语世界中,翻译政策对语言政策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广西大学君武学者、教授罗选民以“语内翻译与现代汉语白话文建构”为题做主旨发言。他对既有的语内翻译研究性质和范围进行了开拓。除了为理解的需要将原文改写为更通俗的文本、将古典文本翻译为俗语文本这两种功能之外,他提出了语内翻译的第三种功能:作为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一种变革。罗教授以方言体汉语小说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为例,说明了翻译在民族现代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杨承淑做题为“台湾翻译系所的学科类型与知识结构”的主旨发言,对台湾翻译系所的现状和发展作了总体回顾。她梳理了台湾九个翻译系所及台湾翻译学科教育在过去30年的发展史,介绍了台湾翻译系所的类型及其师资结构和知识结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黄忠廉以“口译研究的真问题”为题做主旨发言,他针对口译研究的本质提出了一些看法。他提出国内目前的口译研究越来越偏离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看似高大上,实则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他从“口译”的“口”字意义衍发出去,让我们感受到处处都有研究选题。黄教授的发言为翻译研究选题如何以小见大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胡开宝以“当代中国译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为题做主旨发言。基于过去15年间国内主要外语期刊发表的翻译研究论文的分析,他展示了当代中国译学研究发展的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当代中国译学研究面临以下问题:应用翻译学研究过多、译学理论研究多为西方译学理论的背书式研究、定量/实证研究未得到充分关注、翻译史研究亟需加强、关于翻译本质和翻译现象的诸多理论问题悬而未决等。针对问题,他指出应加强过程导向和功能导向的描写译学研究、翻译史研究、翻译的社会学研究、翻译概念史研究和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等。


  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以“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为题做主旨发言。她对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涵义做了历史追溯,从文本外和文本内多个层面阐述了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再语境化活动。豪斯教授的梳理为从文化层面理解翻译活动提供了完整、深入和清晰的思路。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裘小龙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再创作”为题做主旨发言。他结合自己在古典诗歌翻译的经验,讨论了中国古诗英译的目的论和方法论。裘教授通过具体例子分析提出译者要明确“为谁译”等问题,他指出译者要提升语言敏感性(language sensibility)以及注重中国古典诗歌隐喻的翻译。


  武汉大学教授刘军平做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之美学特征与再现范畴”的主旨发言。刘军平教授认为,在西方翻译理论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应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翻译学。而中国传统美学可以作为建构中国当代翻译理论话语的资源。他首先厘清了翻译美学的涵义,并指出了中西美学思维之间的差异;接着主要从两个范畴讨论了对翻译美学的构建,一个是最有特色的中国美学范畴“和”,另一个审美范畴是“主体移情论”。他的发言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且符合本土实践的翻译美学范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教授约翰·马希尔(John Maher)作题为 “全球化、多语种社会中的符号翻译”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在多语种和全球化的社会,城镇、街道和广场名称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风景中。他以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日本的多语种地名和公共标牌为语料,从渐进的历史变迁、意识形态和创造性的象征意义来解释地名翻译及背后的原因。马希尔教授的研究以小见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银泉以“中国文化外译的世界性意义及其新时代阐释”为题做主旨发言。他追溯了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翻译活动架起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桥梁、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互鉴的历史。王教授指出,“中学西传”研究的新时代内涵,不仅在于挖掘新的史料和学术观点、以新视角解读中西文化交流的轨迹,更重要的是厘清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双向互动的源头及发展脉络,证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和贡献,公正看待中外文化与文明的多元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勤的主旨发言“国际翻译研究的计量分析和影响”关注了2014年至2018年国际翻译研究的发展。她从 SSCI和 A&HCI 索引的翻译期刊收集数据,调查了影响因素、CiteScore百分位数、SNIP和SJR等指标。她的分析揭示了当前国际译学研究的分布和格局,包括关注度较高的研究话题、高引用频次的论文、有影响力的作者和相关的资助者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黄勤教授分析了最有成效的学术成果背后的原因,并对翻译学科发展作出了展望。


  十场分论坛中,100多名中青年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分论坛一“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状态研究”中,与会者探讨了影视翻译中译者身份研究、武侠类网络文学的外译,将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应用于莎士比亚作品汉译研究和国内外生态“实指”翻译研究。中山大学博士郭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医疗语言服务现状与需求”对国际和国内医疗语言服务做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引起了热烈讨论。


  分论坛二“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分别探讨了中国文化外译传播偏误及其对策、中国典籍英译的继往开来、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译者的调解作用分析和论孙中山中国同盟会纲领的英译等议题。分论坛三“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分别探讨了《红楼梦画册》改编与翻译策略研究、从自我民族志视角看翻译跨学科挑战、《道德经》英译本的类型及其在海外传播中的价值。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树槐通过鲁迅小说的英译本研究,提出了分析译者隐藏价值观的方法和模型。


  “多媒介背景下的翻译教学研究”近年成为了翻译研究的热点。分论坛四探讨了内地香港新闻翻译教学的对比研究、视听翻译教学、MTI翻译硕士汉语基础调查和教学改革探析、口译测试评分员的选拔与培训、翻译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研究、基于在线机器翻译的译者编译策略研究等话题。分论坛五探讨了CAT翻译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和建议、“OBE”理念下翻译工作坊的实施内容与形式、MTI培养方案对华中地区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服务规划和战略制定等话题。云南大学张彩庆分享“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服务及其语言战略规划关系的思考”、南开大学博士生迪丽努尔·穆赫塔尔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制定语言政策的战略问题做了探索。


  分论坛六“典籍翻译研究”中,参会者分别探讨了宇文所安译杜甫诗歌中地域文化的翻译、佛经汉译对今日中译外的启示、裘小龙的汉诗英译、中国英语视角下《浮生六记》译本的对比研究等。其中,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张智中对裘小龙教授关于中国的英语创作及汉语古诗英译成就作了详细梳理。华中师范大学魏家海教授分析了的翻译诗学及其文化价值,反思唐诗翻译在文化人类研究中的意义。


  分论坛七和分论坛八围绕“翻译研究新理论与新视角”展开讨论。分论坛七探讨了非线性小说英译的叙事进程、复杂性理论视阈下中国商业电影名英译研究和工具论翻译观的起源和局限等议题。论坛八探讨了汉学家蓝诗玲小说翻译中的节奏张力、十七年文学外译史的归属问题、国内翻译政策研究、符号学视角下的唐诗服饰文化英译研究、翻译研究中的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色戒》英译本研究等。代表们多领域、多视角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了新思考。


  分论坛九和分论坛十分别聚焦于“口译和笔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口译领域的研究者探讨了口译译员在商务谈判中所应具备的技术能力、法庭口译中话语标记的等效研究和口译观摩教学法对口译学习的影响等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张易凡基于武汉军运会实践的“大型赛事中语言服务人员培训的模式探讨”吸引了众多旁听者。笔译论坛分别探讨了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介观、及物性系统视阈下的回忆录文本英译、葛译《青衣》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和深度翻译理论下《楚辞》英译研究等。


  六场青年学者论坛中,60多名中青年学者交流研讨,分享研究成果。第一场青年学者论坛“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探讨了翻译视角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及问题探析、国际汉学杂志《通报》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浮生六记》四个英译本互文性研究和《孟子》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与启示。


  青年学者分论坛二以“译者研究”为主题,讨论了离散译者陈荣捷与《传习录》英译、逆向翻译的现实价值和中国译者的文化责任和张爱玲译者风格计量研究等议题。青年学者分论坛三“翻译研究新理论与新视角”探讨了语料库视角下美国媒体对“中国梦”和“美国优先”的话语再现、国内外多模态翻译研究述评和《三体》英译本中中西价值观比较等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耿强的研究“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译外文学翻译话语研究的内涵与路径”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中译外文学翻译历史。青年学者分论坛四“口笔译理论与实践”探讨了影视剧的片名和字幕翻译、古装剧中古时称谓翻译、交际翻译中认知过程模型构建及人机译文风格对比研究等议题。


  青年学者分论坛五“典籍翻译研究”探讨了副文本视角下的典籍译介、神话故事及巫术文化翻译和典籍译本海外阅读市场的接受与启示等议题。湖北大学教授殷燕的发言“中国典籍译本在海外阅读市场的接受及其启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罗鹏的研究“比勒尔英译《山海经》的资本解读”分别以《庄子》和《山海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国典籍英译和接受的问题。青年学者分论坛六“新技术、新媒体与翻译教学研究”探讨了释意派理论下的笔译推理教学法、国内翻译课程形态演进概观、跨文化视角下的机器谬误分析、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网络文学英译语言特征考察等热点问题。湖北民族大学覃军的发言“我国翻译类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建设”分析了当前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引发了热烈反响。


  校企论坛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出版社,上海文策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公司和听世界翻译公司等业界企业将出版业的市场信息、最新的语言服务和信息技术发展带给了与会的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


  研讨会闭幕式上,湖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杨元刚教授做总结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明武教授致闭幕词,感谢与会的中外参会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办方的辛苦工作,并预祝下一届会议的主办学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取得成功。 

 

0
分类:翻译业内动态 标签:  |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权利人保护机制 | 违规信息举报和处置办法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www.yeewor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826号-3
京ICP证1401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424号